“混賬!”崇禎皇帝不由大怒,一把把手裡的奏摺擲到了地上。

“陛下息怒!”兵部尚書張鳳翼連忙把地上的東西撿了起來,規勸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誰能想到這個‘順賊’發展壯大如此之快?那曹文詔帶兵趕到以後,強弱易位,已經無法剿滅此獠了!”

原來曹文詔一邊和張順隔河對峙,一邊跑到山西替山西吳甡剿匪的事情已經傳到崇禎耳朵裡了。

武將不聽從朝廷命令,擅自自作主張,真是豈有此理!

“此賊真是好大的膽子,不但攻城略地不說,居然還敢向朕叫板。汙衊先帝,辱及父兄,真是千刀萬剮亦不能解朕心頭之恨!”崇禎聞言不由更是怒火中燒,“那曹文詔素稱敢戰?如今怎麼倒慫了起來!”

原來張順對崇禎父親光宗的合法性的質疑之詞,如今也傳到了崇禎耳朵裡。

崇禎聞言不由大怒,便有些遷怒維護陳奇瑜和曹文詔的兵部尚書張鳳翼起來。

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兵部尚書張鳳翼也有幾分心驚膽戰。他連忙低聲勸說道:“陛下慎言,我朝自光宗、熹宗至陛下已經歷經三代,豈有再論及嫡庶之理?”

崇禎聞言心中一驚,連忙沉默了下來。確實如此,從當初歷經十五年的“爭國本”之後,至今已經歷經三代。

雖然那福王朱常洵依舊活著,可是自己一家三人都是受益者,豈能再與這些跳樑小醜挑起爭論?

崇禎當然不知道,原本後世有一個皇帝就腦抽了,寫了一本替自己分辯。這不寫還好,一寫更是輿論鼎沸、天下皆知。

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只要挑起爭論,既得利益一方無論對錯自己都是輸了。

兵部尚書張鳳翼對崇禎說的便是這個道理,如今崇禎父子三人皆是帝王,在這個事實的基礎上無論如何駁斥對方的荒謬,自己都是輸了。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只是如同天下百姓愚昧者眾多,朕將何以自處也?”崇禎當然明白自己一廂情願“謠言”自息,而那傳播“謠言”的義軍豈肯善罷甘休?

“此事易耳,牙齒雖利,尚不及拳腳堅硬。朝廷但管剿滅此獠,自然一切皆休!”張鳳翼果然不愧是兵部尚書,出的主意也很兵部。

“計將安出?”崇禎當然贊同張鳳翼的辦法,只是關鍵不是還沒能力剿滅“順賊”嗎?

兵部尚書張鳳翼連忙報道:“陛下,剛剛有喜訊來報。虜中名王虎墩兔憨數次兵敗寧夏,鬱鬱寡歡,欲走青海。遂病死在永昌衛西七十里大草灘中!”

那張鳳翼所謂的“虜中名王虎墩兔憨”,其實就是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又被明人翻譯為“凌丹憨”和“虎墩兔”。此人雖然名字聽起來憨憨的,其實也是一位梟雄。

要說起蒙古的諸多淵源,還需要從明中期的達延汗說起。此人乃是導致土木堡之變的也先的外曾孫,只因他一統蒙古諸部,便獲得了一個“達延汗”的尊號,大明史籍記載中則稱之為“小王子”。

也即是史書上記載曾率領五萬大軍和明武宗朱厚照在應州對砍了五日,只死亡了十幾人的那個“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