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那知縣何復,雖然在張順百般勸說之下,仍然拒絕了跟隨張順的要求。

不過,他自知自己因為阻止崇禎派遣過來的宦官開採礦銀之時,被彼輩記恨在心。

如今自己失了嵩縣縣城,必然被彼輩落井下石。下次義軍再來,不要說守護縣城了,恐怕自己能夠從宦官手中逃得性命已是萬幸。

知縣何復乃是仁政愛民的好官,故而等張順等義軍撤走以後。他便叮囑副榜傅於仁、生員劉月江和守備魏知友三人,若是義軍再來,當提前降於舜王以保全全城百姓性命。

這其中傅於仁和劉月江還好,尚有幾分忠義之心,只是那魏知友卻起了別樣心思。

那魏知友本是“闖將”黃來兒麾下義軍,只是因為義軍勢弱,才想尋個出路罷了。

結果自己跟著知縣何復“忠心耿耿”,卻因為麾下士卒都跟著舜王跑了。他空擔了嵩縣守備之職,卻無守備之實。

前番知縣何覆在時,一切好說。而如今何復自身難保,自己又何去何從呢?

所以自從知縣何覆被撤職以後,魏知友連忙自掏腰包,徵集附近“毛葫蘆”。他日夜訓練,只求再練出一支精銳的隊伍來。

只是兵馬尚未練成,驚聞城外義軍又至。魏知友連忙召集副榜傅於仁和生員劉月江說道:“何知縣已走,嵩縣城安危皆在我們之手。”

“只是如今我失了麾下精銳,新兵練而未成,不可力敵。我們依照舊策,成掎角之勢,繼續防守罷了!”

傅於仁和劉月江倒沒有什麼異議,依照成例由劉月江率眾防守縣城旁邊的屏風寨,傅於仁掌管城內外一切事物,守備魏知友負責縣城防守事宜。

只是當曹文詔帶領大軍來到嵩縣城下的時候,魏知友不由臉色一變。

他本就和官兵交戰多時,城下那股子家丁精銳的氣質怎麼瞞也瞞不住,魏知友不由就膽怯了三分。

剛好這時候徐全上前勸降,聲稱城下是舜王的兵,那魏知友哪裡還有戰心?

打是打不過了,守也不知道能不能守住。即便守住了嵩縣城,新知縣一到,又不知會如何看待自己這個“降賊”。

一念至此,魏知友連忙對副榜傅於仁說道:“城下義軍雖少,卻都是邊軍精銳家丁一般的人物,以一當十不在話下,不是小小嵩縣城能夠抵擋。”

“既然彼輩乃是舜王麾下,我等早得了知縣何覆命令,何不降之?”

“可否保全城中百姓?”傅於仁不如魏知友知兵,倒是信任他的判斷,連忙問起了其中關鍵。

“舜王仁義,定然不會做出不利於百姓之事!”魏知友連忙保證道。

“既然如此,那便降吧!”傅於仁深知若無魏知友支援,僅憑他和劉月江兩個文士率眾守禦,沒有可能守的住嵩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