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是明代一種非常復古的軍事器械,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威脅,在明中期以後又再度“復活”了。

明代戰車五花八門,有運輸用的輜重車,有防禦用的屏風車,也有攻城用的各式衝車、盛油引火車、雲梯車以及臨衝呂公車,但是最常用的還是野戰用的正廂車和偏廂車。

特別是偏廂車相對於正廂車來說,少了半邊擋板,輕巧了許多,更得將士喜愛。

明代自朱元璋開國之初,便以精銳的長槍手縱橫天下,追趕的曾經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鐵騎抱頭鼠竄,悽悽慘慘逃回了漠北苦寒之地以後,精銳步兵一直是明代的軍事傳統。

但是隨著王朝的延續,軍政日漸腐朽,朝廷越來越有心無力的應對捲土重來的蒙古騎兵的騷擾,以戰車作為主要戰法的車營就應運而生了。

這種車營雖然看起來與春秋戰國時代的好像差不多,其實戰術思想完全不同。

明末名將孫承宗在他的《車營叩答合編》中就提出來“火以車習,車以火用”的思想。

其他將領使用戰車的情況大體上也大同小異,和孫承宗相差無幾。

皆是將輜重糧草以及鎧甲武器等物資載在車上,將士挽車而行。“行則縱為陣,止則橫為營”。遇敵則以車為城,以火炮、火銃為御,以少擊多,無有不破。是以,有人將明軍的車營稱之為“有足之城。”

五省總督洪承疇在延綏、陝西等地任職多年,久於邊事,更是對車營情有獨鍾。

這一次攻打洛陽城,他便列出了一個四萬人的大型車陣。且陣中容陣,大陣套小陣,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張順在城上望去,也不由心神震動。整整四萬人的大型方陣,以偏廂車為城牆,又以小型空心方陣將大型方陣整齊劃一的分割成數十塊區域,遠遠望去和一座移動的小縣城毫無區別。

再加上“城內”旗幟如林,士卒如蟻,看起來更是震撼人心。

不僅僅張順,城上其他將領、文臣、士卒更是臉色大變,相顧失色。

當官兵部分士卒脫離“城池”,和義軍接戰半晌,戰況不利,便又輕鬆退回到“城池”之中的時候,張順腦子裡突然蹦出一個詞來“以城攻城”。

五省總督洪承疇率領的四萬大軍組成了一座移動的城池,可以藉此為根基隨意出擊騷擾義軍,而無被義軍所趁之憂。

看來若是打退官兵的進攻,只有破了這座“軍陣城池”,方有勝機。想到這裡,張順不由笑了起來。

高桂英穿著她那件頗舊的棉甲跟隨在張順身邊,眉頭早已皺成了一團。

當初“闖王”高迎祥和“闖將”李自成不是沒有見識過洪承疇“車陣”的厲害。

他們整整一年在陝西、湖廣、四川等地和官兵周旋,氣勢最盛之時,也曾攻旬陽逼興安,“蔓延四省,流突無定”,結果遇到洪承疇便吃了個大虧。

如今洪承疇又升任五省總督,麾下精兵四萬,列陣成城,洛陽城危矣。她看到張順的笑容,不由奇怪的問道:“爹爹因何發笑?可有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