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稜堡的位置選擇在洛陽城的東北角,既和福王府、洛陽縣衙相近,又有一定的距離。
原本張都督、韓霖和高一志三人經過周密考察以後,提出了三種方案。
一種是建在洛陽西北角。洛陽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澗河在其西,瀍河在其東,唯有西北方向毫無阻隔。若是建稜堡於此,正好阻擋敵人對洛陽的進攻路線。
一種是建在洛陽的南面。此地被洛陽城及澗河、洛河和瀍河三河護衛,可以在洛陽陷落之後,退守此地,繼續抵抗。
還有一種便是建在洛陽城的東北角。既可以在洛陽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進攻的時候,和洛陽城呈犄角之勢,又方便引瀍河水護衛稜堡。
張順仔細對比了三種方案的優劣之後,最終拍板決定選擇第三種方案。
原來張順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種方案看似完美無缺,把稜堡建築的軍事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但是一旦官兵無法從洛陽西北側取得任何突破,那麼就會想方設法渡河來攻。
義軍雖然具有黃守才的水師優勢,奈何無論洛河、澗河還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只要官兵運來重型紅夷大炮便能封鎖河道,強行渡河。
這等於故意提醒圍城官兵,先截斷洛陽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時候無論洛陽城和稜堡如何堅固,失了物資輸送的通道,早晚也只能是彈盡糧絕的下場。
第二種方案在危急時刻棄了不便防禦和人口眾多的洛陽城,退守小而堅固的稜堡。看似既節省了兵力,又節省了糧草。但是卻靠河太近,一旦官兵採用水攻,恐怕稜堡中的義軍皆為魚鱉矣。
唯有第三種方案,看似中庸,留給出陝西進攻洛陽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實洛陽城和稜堡呈掎角之勢,在義軍大炮防守之下,同樣固若金湯。
而在洛陽城和稜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陽城東面,剛好有一處碼頭,喚作“南關碼頭”。
這南關碼頭始建於隋唐時期,方便全國物資糧食透過通濟渠運到洛陽城。
隋唐以後,洛陽舊城毀去,通濟渠亦不復能用,不過這座碼頭卻因為洛河的運輸功能保留了下來。如今雖不復昔日之盛,也便於物資往來運輸。
更何況這時代的黃河尚未改道北歸,猶自過開封,走歸德,經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入東海,大致和原來通濟渠方向一致。雖然沒有以前通濟渠平穩可靠,好歹也能勉強能用。
張順選擇將稜堡建在這裡,既有打著利用洛陽城和稜堡拱衛南關碼頭的打算,也有便於掌握水師優勢的黃守才可以藉機騷擾敵軍,或者關鍵時候給義軍補給物資的想法。
鑑於稜堡一般都比中國傳統夯土城牆低矮,為了防止敵人攻佔了洛陽城,居高臨下轟擊稜堡。
張順便命令張都督、韓霖和高一志在洛陽城東北角三里左右建堡。
這個時代紅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一里左右,大概相當於後世的五百多米。
這個時代僅有個別重型紅夷大炮和長倍徑的火炮,才有一定可能射擊三里之內的建築。所以這個距離已經算是足夠安全的距離,又可以相互火力掩護,炮擊洛陽城與稜堡之間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