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接戰(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道那王樸和倪寵有何計策?無他,唯有喊人耳!
王樸和倪寵雖然沒有別等本事,好歹也知曉那新任河南總督陳奇瑜的計劃。
當初河南總督陳奇瑜書信一封,傳到山西巡撫吳甡那裡,討要曹文詔等人以後,吳甡便給陳奇瑜出了個主意。
巡撫吳甡回通道:“‘順賊’難制,但恃險耳。前番總兵曹文詔攜帶睦自強、張全昌諸將,由宣大而來,被其阻在黃河以北,數不能渡,由是敗北。”
“今陳督師督大軍東向,若是被‘順賊’如法炮製,堵在新安諸縣,進不得進,退不得退,又能如何是好?”
“我聽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今我吳甡雖然愚昧,也偶有一得。以吾之見,督師何不親督大軍從陝西而出潼關,命曹文詔督眾將自河內而驅伊洛。”
“如此,使那賊人左右為難。擊左則右至,擊右則左至。左右皆擊,則左右皆敗。左右不擊,正好合圍賊人於洛陽城下。”
原五省總督陳奇瑜也不是那不知兵之人,否則也不會被崇禎委以重任。
當他接到山西巡撫吳甡的書信以後,不但從善如流,還特意下令王樸、倪寵率領京營,不必前往陝州匯合,而沿洛河而下,走“南崤道”與走“北崤道”的中軍遙相呼應。
如此三路大軍進發,一舉擊破盤踞在洛陽城中的“順賊”。
只是陳奇瑜想到挺美,奈何卻不知盧氏早已經成為義軍的天下。本來一無所知的張順,卻因為京營倪寵和王樸路過才看出部分端倪,這也是張順堅持要先發制人,親自率領主力前去攻擊京營的原因。
分進合擊乃是戰役的常用手段,“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也是常規的應對方法。結果究竟如何,還是要看雙方博弈。
進攻一方既然敢於分兵,自然是要保證每路兵馬都不會被敵人一舉吃掉。
比如總督陳奇瑜這一次進攻,聚集了兩萬餘人大軍。
其中北路軍京營倪寵和王樸各領一營三千人馬;共有六千人馬。
南路軍曹文詔一部,除了曹文詔本部一千七百人,睦自強一部一千五百人人,張全昌一部八百人以外,又從山西巡撫吳甡那裡借調了二千人,合計六千人馬;
而陳奇瑜所率中軍,有麾下標營一營三千人,副總兵楊化麟、柳國鎮各率領一千五百人;參將賀人龍和劉遷各率領一千人,合計八千人。
依照總督陳奇瑜所得情報,“順賊”麾下當有四五千可戰之兵,哪怕按照總兵曹文詔聲稱的七千之數,亦無法短時間擊敗任何一路官兵。
兵法曰:“攻則不足,守則有餘”。只要將士用命,任何一路哪怕遭到義軍襲擊,猶能立營自守,以待別路支援。
那京營王樸和倪寵剛一和義軍接觸便吃了個大虧,損失千餘人馬。
他們便起了將張順拖在此地,然後趕快派遣信使前往“北崤道”通知總督陳奇瑜,讓其率兵從陝州過雁翎關繞道永寧縣縣城後面,截斷義軍歸路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