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官兵吃過虧以後,沒有再次發起進攻,僅僅派遣了部分小船到河上探查義軍動向。

張順也不去理他,但等趙魚頭和趙鯉子前來。那曹文詔見此更是大喜,心道:“賊人不知兵法,竟不探查我軍動向,果然是自尋死路!”

是夜,曹文詔命令張全昌帶領麾下一千五百餘人,人銜枚、馬勒口,靜悄悄一路沿黃河北岸向北行去。

行至十餘里,便至一渡口,名曰白鶴渡。那黃河自過了三門峽,地形漸緩,水裡漸遲,於孟津之地本有多處渡口。

古有硤石津、委粟津、鐵謝渡口等渡口,遂後又有白鶴渡口、小集渡口、花園渡口、叩馬渡口等一系列渡口,並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樣,僅有一處渡口可渡。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渡口由於河道淤塞而遭到廢棄,而更為繁盛的鐵謝渡口,卻因此一躍成為孟津渡口的代名詞。這鐵謝渡口便是上次張順輸糧遭災之處,亦是如今義軍駐守之處。

但是,除了孟津渡口以外,並非沒有其他渡口可以渡河。這白河渡口便是一例,只是因為歷史風雲變幻,白鶴渡口逐漸衰敗罷了。

曹文詔等人欺張順年輕,不知地理,便準備趁夜偷渡黃河。

月黑風高,張全昌生怕義軍眼尖,看到了火光,只能命令士卒黑燈瞎火,乘坐小船渡河。

那漁夫舟子哪裡肯渡?他們只能抗議道:“天黑風高,哪個敢渡?若是不小心走散了,反倒容易為賊人所察覺!”

張全昌沒有辦法,只得命他們點了個燈籠,勉強照耀著渡河。

這一千五百餘人除了步卒以外,還有騎兵五百。渡河船隻只有三四十艘,而且載重又不大,只能來回往返,不停運輸。

以張全昌預計,大約需要十多個來回,方能全部渡河。只要渡河完畢,官兵藉機在此地紮下營寨。等到明天一早,再等大軍渡河不遲。

即便義軍遂後發現了官兵渡河之事,除非能夠一舉擊破官兵營寨,否則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官兵渡河,卻也無能為力。

一旦官兵渡河,總兵官張全昌有信心跟隨曹文詔擊破流寇,奪取洛陽城,立此大功,將功贖過!

曹文詔想的挺好,那張全昌也想的挺妙,奈何天公不作美!

官兵已經渡過了七八百人,張全昌吸取曹文詔失敗的教訓,早命他們列陣於黃河南岸。

他自己亦站立在渡船船頭,但等全軍渡過河去,再準備連夜紮營之時。

哪曾想,突然張全昌遠遠望見一條火龍,自東南方向沿著黃河河岸蜿蜒而來。

等那火龍稍稍近了,那哪裡是一條火龍?竟是由星星點點的火把組成。

義軍竟然在總兵張全昌最意想不到的時候,趕到了白鶴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