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張順欣喜若狂。他前世便聽說孫承宗大名,被人評價為:若是此人在此,必不使滿清越關內一步!

如今張順得了如此賢才,要不是顧及臉面,差點都想拉著他結拜為兄弟了。

只是張順學習歷史不精,哪裡知道真正的孫承宗已經六十多歲了,早已經致仕回保定府高陽老家去了。

好在張順如今身居高位,居移氣,養移體,已經今非昔比了。他便當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便將徐全等十餘人納入到自己麾下。

鑑於徐全、孫承宗等人皆是文士庠生,便任命他們擔任幕僚,跟隨左右聽候命令。

遂後,張順命士卒收攏了湯九州帶來的戰馬,並命令“左金王”、“革裡眼”等人帶領騎兵,分別去附近村莊,尋找官兵進行剿滅。

那“左金王”本名賀錦,“革裡眼”本名賀一龍,張順為了防止引起徐全和其餘四人的懷疑,故意稱其名,以混淆視聽。

果然徐全、洪覲楊、李錫九、王懋忠和孫承宗五人不疑有他。他們見張順指揮起來有條不紊,將士行動迅速有序。

再加上那戰馬上都是打著邊軍的印跡,武器鎧甲亦多和邊軍相仿,更是令他們深信不疑。

“守備”賀錦和賀一龍領命去了,前去“剿匪”安民,倒是讓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徐全等人嘖嘖稱奇。

他們一時間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只好拍馬屁道:“湯總兵果然有儒將之風,愛民如子。昔日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也不過如此吧!”

張順矜持的笑了笑,心想:也不知道這幾人是否真的有才,居然眼瞎若此,也算是難得!

義軍折騰了半晌,等到中午方才把附近的官兵驅逐剿滅完畢。義軍總共繳獲了戰馬百餘匹,俘虜邊軍士卒三百餘人。

張順便命士卒羈押著他們,勝利“返還”嵩縣城。

那嵩縣知縣名叫何復,字貞子,號見元,乃是山東平度前曲戈莊人。

他少時家貧,敏而好學,於崇禎三年中舉,崇禎七年中了進士。於是,何復便被任命為嵩縣知縣。

嵩縣正當河南要衝,當時正值義軍南渡,“闖將”黃來兒攜帶大軍北來,所過州縣皆破。唯有這嵩縣城,因為這知縣何復得以獨全。

當時,義軍初至,嵩縣人心惶惶。何復剛剛和在籍的原知縣吳道周交接完畢。他乾脆直接招吳道周、副榜傅於仁,以及縣中邑庠諸生劉月江等統領官軍。

他派遣劉月江鎮守縣城附近的屏風寨,與嵩縣城形成掎角之勢。“闖將”黃來兒多次親自帶兵攻打,皆不能破。

甚至導致黃來兒麾下的一員將領,喚作魏知友的見官兵防禦嚴謹,心生動搖。

他便率五百精兵棄甲前來投降,赤膊上身跪在城下對何復說:“我先前從賊非不得已也,今見公仁勇,願乞命為嚮導。”

當時城內諸人紛紛勸說何複道:“此必賊人詐降之計,還請何公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