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行星級文明第一代機甲製造技術(第3/3頁)
章節報錯
至於那幾十億行的基礎程式碼程式,他只能將其分割成無數個板塊,然後花錢以僱用承包的形式,讓國內其他公司幫他完成。
但是,根據林宇的計算,就算自己每天開啟超腦24小時不間斷的敲核心程式碼,他也需要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人工智慧的核心程式碼程式。
可想而知,這是一件多麼浩大的工程。
而這對於人工智慧的真正出現,還只完成了將近一半的進度。
另一半更難的進度則是需要一套全新的仿神經元晶片工業體系。
這種仿神經元晶片因為用的是全新的結構、全新的仿生材料,所以它並不需要用到光刻機。
但是,它的生產難度也不是一般的高,主要的難點有兩個。
一是仿生材料的製備,它使用的是類似於熱火鋰HM的奈米顆粒。
這種材料,林宇目前只在國外的最新科研期刊上看到過,但現在還處於實驗室製備階段,根本沒有研究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技術。
基本上就和雙層石墨烯和石墨烯海綿一樣,都處於嘗試製備階段。
其二就是材料的結構固化,仿神經元晶片需要構建一個類似於人腦一樣的仿生物細胞結構。
而且,這還不算完,最難的是神經元細胞的結構,需要用到一種微米量級的電針技術。
這種微米量級的電針可以改變神經元細胞外面的突觸,使其形成晶片所需要的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電針技術,林宇在系統獎勵的奈米全息投影技術中瞭解過,
而且那裡面的電針是奈米級別,比微米還要小。
因為微米是10^6米,奈米則是10^9米,所以,到時候林宇只需要花一些時間將電針的大小轉換過來就行。
這一點,林宇打算將電針技術交給自己名下的環宇和天鏡公司,讓它們兩家公司一起研發。
因為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幾個研究團隊,同時研究同一個的專案,互相獨立的同時又互相競爭。
雖然這會造成科研力量和科研資金在某種形式上的浪費。
但科研就是這樣,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無數次實驗去堆積。
再說了,環宇科技那邊還有國家兜底,所以花的錢再多也不怕。
所以,對於人工智慧和仿神經元晶片這一方面,林宇暫時估計是在三個月到六個月,完成全部的工作。
而在這期間,他還可以發展其他方面那些雜七雜八的小技術和系統。
因此,在林宇的計劃中,基本上兩年左右,他就可以建造出第一臺機甲。
甚至,以華夏那著稱於世的基建狂魔稱號,說不定到時候都可以直接進行工業化生產。
一想到那科幻十足的酷炫機甲在華夏的領空凌空而立的場景,饒是以林宇平淡的心情都有些莫名的激動和熱血起來。
打定主意後,林宇便是飛快的忙碌起來,他先開啟超腦,花了一個小時,很順利的將奈米量級的電針技術轉換成微米級別。
緊接著,在關閉超腦後,他將這個電針
技術以檔案的形式,儲存在自己隨身攜帶的電腦上,然後傳送給天鏡公司的周楊,以及環宇科技公司的李柯,讓他們儘快弄出成品。
至於整個仿神經元晶片的理論基礎知識、設計圖紙、熱火鋰HM的奈米顆粒仿生材料等全套技術,林宇想了想,最終還是決定給趙域打個電話,和他透露一下相關的資訊。
畢竟,這種全新的仿神經元晶片技術,對於現在的矽基晶片而言,幾乎可以說是降維打擊,它值得全世界所有國家為之瘋狂。
因此,不論是在安全保密方面,還是在處理後續的事情方面,作為華夏特情局局長的趙域,自然是能很好的辦妥,並且及時上報給高層,讓國家提前做好材料和裝置上的準備。
當然,關於整個仿神經元晶片的全套技術,林宇現在是還沒有開始寫的,因為內容有些多,需要花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全部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