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每秒鐘8~12周波的頻率執行著。

β腦波,是一種有意識的腦波。

當人們處於清醒、專心、保持警覺,或者是在思考、分析、說話和積極行動時,頭腦就會發出這種腦波。

這些腦電波中,蘊含著我們人腦的不同資訊。

所以,許多科學家們根據這個資訊,研發出了許多類似於「腦機」的機械裝置。

這個裝置,能夠將資訊以人類大腦能夠理解的形式,回傳給大腦,是雙向的傳輸。

因此,有科學家將這種裝置比作是「心靈感應」。

人們只需要佩戴它,就可以用思維去操控連結腦機的機械臂。

雖然電訊號的傳遞會有延遲,並且讓機械臂的動作很僵硬。

但是對於曾經四肢癱瘓的人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幫助。

所以,如果想突破虛擬現實技術,關鍵是要找到合適且安全的腦電波。

而正常情況下,想要找到這個安全的腦電波,並且讓它與機械裝置進行無延遲的回傳,那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但是現在,有系統的技術資料直接指明道路。

那就只需要照著做就行了。

換句話說,有系統的資料在,這項技術已經突破了一大半。

第二個難點,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腦機互動技術。

換句話說,就是指人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的真實感。

比如痛覺的設定、大腦模擬吃東西的飽腹感等等。

而要達到這種程度,就必須要找到人在不同感受時,發出的各種不同的腦電波。

然後,再將這些各種不同的腦電波,轉化為相對真實的訊號,和相關的機械裝置回傳。

除此之外,這項技術其實還需要硬體裝置支撐的。

不過,由於早在伏羲出現之前,就已經完成了龍芯I號,以及仿神經元儲存裝置的研發。

所以,這些硬體上裝置,基本上已經齊全了。

只有最核心的技術裝置,也就是和第二個難點有關的腦機裝置需要重新制作。

想到這,林宇便是有些迫不及待的離開帝都。

回到蘇沐雲家後。

林宇直接來到了書房,開始了虛擬現實技術的編寫工作。

根據他的計算,這項技術只需要花費三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編寫。

因此,林宇果斷選擇了連續通宵三天三夜。

4月4號,上午十一點半左右。

林宇頭昏腦漲,超負荷的完成了虛擬現實技術的編寫。

隨後,他把整份資料整理下來,直接丟給了伏羲。

「告訴趙局長,一個月內,我要看到這項技術的成品,哪怕是暫時停止鸞鳥工程也在所不惜!」

「好的,林先生,您還是快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