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逐日工程的未來發展方向(第2/5頁)
章節報錯
此時,這裡寬闊的地面上,佇立著一座七八十米高的巨型鐵塔。
在巨型鐵塔中間的懸空平臺上,有許多像天眼一樣的大型聚光鏡。
陽光照射下,這些銀白色的聚光鏡,波光粼粼,熠熠生輝,很是刺眼。
而在那些大型聚光鏡的下方,以及地面上,則是佈置著兩個巨大的天線平臺。
“林先生,這是我們逐日工程的地面試驗驗證系統,它一共有四個部分組成,這是我們的支撐塔。”
總負責人楊中,先是指向巨型鐵塔,然後再指向其他部分,熱情的介紹道:“中間浮空的是我們的聚光系統,向下是發射天線平臺,以及接收天線平臺。”
“它們的工作原理,首先是根據太陽高度角,來確定聚光鏡需要傾斜的角度,等接收到聚光鏡反射的太陽光後,位於聚光鏡中心的
光伏電池陣,會將其轉化為直流電能。”
“然後,透過我們的電源管理模組,四個聚光系統轉換所得到的電能,會匯聚到中間的發射天線上。”
“再經過振盪器和放大器等模組的處理後,電能會被進一步轉化為微波。
“最後,只要利用無線傳輸的形式,將微波發射到接收天線,接收天線就能將微波整流,再次轉換成直流電,直接供給負載。”
林宇點了點頭。
逐日工程的基本原理,他早在之前就已經瞭解過。
“楊老,逐日工程的接收裝置,現在能夠小型化到什麼程度?”
林宇忽然問道。
“接收裝置的小型化?”
楊中愣了一下,旋即說道:“逐日工程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在太空搭建太陽能空間站,以此來解決我們國家的能源問題。”
“所以,在小型化上面,我們並沒有任何的研發,因為這完全背馳了我們的初衷。”
話到最後,楊中也是有些疑惑。
逐日工程,本來就是要往大了做,因為做小了,發電量太少,成本又高,損耗又大,根本就不划算。
還不如直接在地面上建造太陽能發電站來的好。
因此,對於林宇這突然詢問的小型化問題,他也是有些摸不著頭腦。
似乎感受到楊中的不解,林宇不緊不慢的解釋道:“楊老,我的設想是,等逐日工程徹底完工後,可以在衛星、無人機、汽車、手機等,大大小小的東西上,都載入小型化的接收裝置模板。”
“這樣一來,不論身處何地,只要有陽光,都可以直接實現電量自由,無需擔心任何續航問題。”
林宇覺得,空間太陽能電站,未來就應該是一個軌道中的“太空充電樁”。
就像現在的航天航空領域,任何一個發射的中小衛星,都需要攜帶龐大的太陽帆板才能進行充電,而且,充電效率還極其低下。
這是因為當衛星執行到地球陰影區時,沒有陽光的照射,所以根本無法充電。
但是,如果有了“太空充電樁”的話,衛星就不再需要龐大的太陽帆板,只需要載入一個小型化的接收裝置,就可以一直充電。
而且,除了航空航天領域之外,民用及軍用兩大領域,都有著廣闊的現實價值。
可以說,只要載入了小型化的接收裝置,那邊遠地區的供電、救災、突發事件等等,都可以大顯身手。
在軍事領域上,甚至還可以直接給承影機甲、無人機甲、地面軍事設施等地方提供電源。
所以,這種持續、靈活、可靠、實時的能源供應,不僅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且還能保證軍事力量的有效性和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