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這玩意。

雖然同屬於影視型別之一,但,與其他所有的電影型別相比,紀錄片在本質上需要具備著真正的真實感,鏡頭的藝術只是紀錄片的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其所記錄的現實,人和事物。

關於真實性這一點。

某些無良媒體手下的陰間濾鏡除外,真實不等於歪曲的真實。

事實上。

自電影誕生之初,電影一直便趨向於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個主要的方向。

其中,我們在大銀幕上所熟悉的型別片,便是處於這兩個方向之間。

形式主義的極端乃是各種先鋒派、實驗派,這類電影,完全以形式為核心;而現實主義的極端便是記錄片。

在此。

談及東區的獨立導演,拋開那些成名許久的文藝片導演,徐桐作為長期遊走在地下的導演之一,雖然一直受到大眾的忽略,但,對於整個電影圈來講,他的名字並不陌生。

當然。

更多的是以“小眾、清高、藝術”等標籤存在著。

在紀錄片領域,他算得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獨立導演之一,但,與大眾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徐桐自己,一個能十年如一日,用鏡頭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的人,自然是有著自己的野望。

他以往的鏡頭長期地關注於那些時代中的邊緣人群,關於那些小人物。

所以。

現在,他希望關注一些時代的弄潮兒。

曾經人們把他的三部紀錄片共稱為“遊民三部曲”,那,徐桐自己很樂意再來一個“時代三部曲”。

至於給個人拍記錄片的事例?

數不勝數。

前世,16年便有著給知名腦癱詩人餘秀華所拍的記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HBO亦特意為斯皮爾伯格打造了一部專屬於他的2個半小時的記錄電影……

當然。

來自於13年的《打擾伯格曼》大概更讓人熟悉。

因為,其中李安可是貢獻了他的那一句經典言論——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這句話的原文為:我連續看了兩次,看完動彈不得,彷彿被導演奪走了T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嗯。

這裡請注意。

李安的這句話是在表達著他對於伯格曼的追崇,畢竟,李安可是伯格曼的小迷弟,只是呢。

這句話後來在表情包的傳播中,逐漸改變了李安的原意。

邱木看著徐銅,顯得有些沉默。

第一時間,他的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便是拒絕,畢竟,讓一個鏡頭整天圍繞著自己轉!?

瘋了吧。

但。

在正準備開口的時候,他突然愣了愣,因為,他覺得,與其記錄他,剛好在這裡,他還有著更好的記錄載體。

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