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如果有這樣的強者存在,漢朝根本不會亡,他們更沒有必要留下神明臺給後世子孫。

元皇放開那兩座仙棺,漢代的洪流也迅勐的退回過去,那兩座仙棺飛入昭明世界,元皇從過去迴歸,對基督道:“你怎麼不出手阻攔?這可是五方上帝的載體!”

基督看向他,搖搖頭:“上帝只有一位。”

“你說你自己?”元皇神情略顯古怪。

基督卻是指向昭明世界的更深處:

“不,我是一神教之主,我的終極目標,是世間只有我一個神明,只有我可被稱呼為主,是全知全能且無所不能的。”

“但現在還沒有實現,所以,五方上帝,不是真正上帝,他們也如同現在的我,還沒有達到終極的目標,我不需要他們。”

“他們的強,是基於昭明世界的。”

昭明世界之中,已經有一片天空下降,那浩瀚,莊嚴,肅穆,偉岸到了極致,其色彩光明正大,不能用世間的言辭來描述,彷彿空無一片,卻又無物不包。

“皇天上帝。”

五方上帝迴歸,是皇天上帝復生的前奏,隨著五座仙棺崩塌,裡面的五道色彩化為光柱,成為支撐昭明世界的門戶,將古先生的念阻擋在外。

“此時之念,不同於彼時之念。”

昭明看向被阻攔的那些“古先生們”。

五方上帝出現,一切的念都重塑,即使放棄青史,他還有儒教最強大的法門,那就是禮樂。

禮樂,就是世間的規則,是儒教所定義下的絕對規則,它並不一定要世人完全遵守,但世人活在世上,哪怕是那些兇徒惡鬼,它們也有一種意識,那就是意識到“做某些事情是違反社會道德的”,但他們自認為不怕,自認為無法無天,可一旦如此認為,其實就已經認同了禮樂是世間的準則。

正是因為,那是世間準則。

所以他們覺得自己違反了它,那是天大的勇敢與狂妄,得意洋洋。

這是認同與知曉。

這,是一切世間成立的基石。

“青史是貫穿一切世間,種種永珍的,它記載一切。”

“禮樂是奠定一切世間,種種永珍的,它塑造一切。”

五音十二律。

在昭明世界響起。

而這一刻,古先生見到,昭明獲得了加持,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偉大與神異,那是所有世界,一切芸芸眾生,乃至於裡山河內萬千仙人都認可,並且留在了青史內的東西。

天神的祭祀,是用的儒教的禮樂。

世間的道德,起源於儒教的禮樂。

王朝的更替,需要用儒教的禮樂。

社會的安定,一定有儒教的禮樂。

甚至世間的一切一切,自周朝的某個時刻而起,那時候就有禮樂在影響青史的變化,奠定後續人間數千年的王朝的種種一切,自漢朝開始發揚光大,那都是來自於儒教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