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可塗這提議中,看似吳國吃了大虧,其實卻是暗藏另一番心思。

鹿梧以南方五府換了江南五郡,乃是吳國最近第一大事。

為了此事,吳國集中全國上下數百名才智之士禪精竭慮,日夜討論,務必要穩穩吃下南方五府,萬不能有失。

這其中,與鹿梧的利益交割、與貴族的利益劃分都還在其次,最最重要的,是要在楚國反撲之下,穩穩守住南方五府之地!

若是擋不住楚國的反撲,那其他一切全都是扯澹。

如今吳國各地精銳,包括大小貴族私兵在內,只要能抽出來的人馬都抽出來了,士兵鎧甲戰馬,弓弩刀劍箭失,那是一船接一船的度過瀾水,便是偶爾有徵用的船隻破舊,因為風浪傾覆,也是顧不得了。

幸好鹿梧在打下江南五府過程中,著實蒐集了大量糧草,如今都留在幾處戰略要地城池之中,可供吳國駐軍使用。

這樣一來,不用吳國從本土運輸糧草,不然吳國舉國之力蒐集的船隻都不夠用。

至於鹿梧要帶到江南五郡,用來建設江南五郡的糧草,則從吳國本土等量支出。

這一進一出等價交換,雖然表面上看來誰也沒吃虧,但光是給吳國省下的運輸消耗,就是個天文數字——要知道,一百斤糧草運輸到三百里之外,光是路上運輸車隊的人吃馬嚼,消耗就要用掉一半。

當然,鹿梧也同樣省了大筆的運輸消耗。

但問題是鹿梧接收江南五郡不著急,吳國防備楚國反撲卻是火燒眉毛。

所以嚴格來說,這筆交換還是吳國佔了不小便宜。

這樣一來,吳國實際上在本土能動用的人馬,其實還不如越國多。

而根據吳國軍方眾臣測算,就算如此傾力而出,若是楚國全力反撲,能不能守住南方五府,也還在兩可之間。

誰讓楚國人馬常年與燕、魯兩國交鋒,士卒實在是比吳國精銳更勝一籌,而楚國的統兵大將對於大戰的經驗也要比吳國將領豐富,用兵手段也更加高明。

這從吳國大將軍羅干與楚國上將軍屈大忠的一場對峙交手中,可以看的明明白白——羅乾坐擁地利,前期又是百般準備,也還是稍落下風,若是野戰相逢,同等兵力之下,便羅幹自己也承認凶多吉少。

這樣說來,吳國想吃下南方五府是非常困難的,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場吳國被鹿梧架了上去,不得不下注的豪賭,而勝率不過五成左右。

今日可塗主動放棄未來吞併越國和鹿國的機會,約好三國同進同退,另一個意思就是,我要和楚國作戰,你們也得出兵幫忙。

這可不是添個蛤蟆四兩力。

越國體量有吳國一半,鹿梧麾下更是剛好有一支現成的梟兵悍將,兩者相加,足以將這場豪賭的勝率從五五開變成十拿九穩!甚至可能更進一步攻擊楚國,再咬下一塊肥肉。

至於戰利品,無論城池子女金帛三國共享?那都是守住南方五府之後的事情。

吳國若是能將南方五府穩穩吃下,其他攻擊楚國多打下來的城池和財富,便是不要了又怎樣?反正最大的好處已經落袋為安了。

更何況,按照這八字還沒一撇的盟約,這戰利品還是由吳越鹿三國按出力大小、出兵多少來分配——難道吳國幾乎傾國而出,無論兵力資源,付出的會比越國和還沒正式成立的鹿國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