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或者驚喜,有了這些美麗的點綴,才使得將來有一天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可以發現一些閃亮,值得我們珍藏一生的東西。

週一當朱天明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上課的時候,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表示了對他的歡迎和祝賀,讓朱天明原本有些不安的心裡感到一陣溫暖。

同學們對活潑開朗,性格豪爽的朱天明的遭遇很同情,特別是聽說他失憶了以後,更是為他感到惋惜,公安大學的制度森嚴,如果他考試掛紅燈太多的話,恐怕等待他的就是留級或者退學了。

所以,下課後,有幾個同學就特地給朱天明打招呼,告訴他如果有什麼困難或者需要補課的話,他們會盡量幫忙。

然而,讓朱天明的同學沒有想到的是,朱天明彷彿如有神助一般,一次又一次地讓大家感到了吃驚。

最初的幾天,日子過得平平淡淡,波瀾不起。

這週五的下午,訓練課是進行50米射擊訓練,朱天明班的同學對這次射擊訓練可是期盼了好久,所以,從上午開始,一個個就象喝了雞血一樣,興奮不已。對於射擊,公安大學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和愛好。

訓練用的武器是警用*,子彈用的是7.62mm手槍彈,每把槍能裝八發,教練先為大家講解了一下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然後就開始進行射擊示範。

教練進行的是點射,只聽得“呯,呯”一聲聲槍聲響起,射擊結束後,教練把槍靶調到了近前,大家一看,只見大部分子彈都擊中8環和9環中,10環也擊中了一槍,總分共得了67環,教練精準的槍法頓時贏得了大家的一陣掌聲。

隨後同學們兩人一組,開始了射擊訓練,教官站在一旁指導著,訓練館中“呯呯”響起了一陣陣的槍聲,好不熱鬧,只是最後一看結果,大部分都擊中在5環上下,偶有一槍得到8環或者9環的,都興奮得不得了。

輪到朱天明射擊時,朱天明按照教官所說的,全身放鬆,把標尺,準星,目標連在一條線上,眼睛緊盯著槍靶,只覺得槍靶如在眼前一般,看得清清楚楚,他輕輕摳動槍機,只聽得“呯”的一聲槍聲響起,憑著第六感,朱天明覺得這次打得離靶心有些遠了。

朱天明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深吸一口氣,穩定了一下心神,又連續摳動槍機,等射擊結束後,他把槍靶調到近前一看,除了一槍擊在5環,其餘的大部分擊在8環和9環,在旁邊的同學看了,紛紛驚訝地看著朱天明,就象大白天在街上看見了一個赤裸的絕色美女一般,把朱天明看得一陣毛骨悚然。

這會即便是教練也對朱天明的槍法感到十分驚訝,教官能打出這樣的成績可是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的結果,而朱天明射擊的姿勢一看就不怎麼標準,不象是經過嚴格訓練過的樣子,如果只是第一次射擊就能打得這麼好,那麼這個學生在射擊上也就太有天賦了,教練看著朱天明心中不由得暗暗猜測著。

同學們統計了一下朱天明的得分,竟然打中62環,只比教官少五環,同學們頓時也為朱天明鼓起掌來。

這時,教官向著朱天明問道:“朱天明,你以前專門練過射擊沒有?”。

朱天明搖了搖頭,說道:“沒有,我第一次射擊的。”,同學們聽到他這麼說,更感到驚訝和佩服了。

教官又給朱天明換了一個彈匣,讓他再射擊一次,這時朱天明才感覺到恐怕自己剛才的表現有些太出色了,他可不想引起學校太多的關注,雖然說學校很難發現他身上的秘密,但凡事就怕萬一啊,所以,再次射擊的時候,他就瞄準七環的位置打,最後竟然也打中55環。

同學們原以為朱天明這次會得分更多,沒想到反而比上次少了好幾環,心中不由得有幾分失望,看來第一次射擊時朱天明是超常發揮了,想到這裡,同學們心中才感到有些平衡。

不過朱天明看到這次得分,身上反而直冒冷汗,他可是瞄著7環的位置打的,得了55環,這豈不是意味著99.99%的命中率啊。

自從這次射擊以後,朱天明就有了一個綽號,“神槍手”,朱天明雖然第二次射擊只得了55環,但比起班裡同學大部分40環上下的成績還是高了許多,穩居全班第一名,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個戲稱。

如果說這次是朱天明給了同學們一個小小的驚訝,那麼過了不久,朱天明又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次震撼。

兩週後的一個下午,又輪到了上擒拿格鬥課。

教官是從武警部隊挑選出來的精英,曾參加過全國武警部隊擒拿格鬥大賽得到過第三名,在武警部隊的多次對敵行動中,更是多次榮立戰功,華夏國人民向來有濃厚的英雄情節,所以,同學們對這名教官既尊敬又佩服,這會,紛紛用充滿熱情的眼光看著教官。

不過現在的朱天明可不知道這些了,他以為這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官呢,但是他敏感地發現,今天的同學看起來有點異樣,卻想不透原因是什麼。

教官先打了一套擒拿格鬥術作示範,只見教官身快如風,動作迅捷,拳出如霹靂流星,腳踢如狂雷閃電,招招威猛,一會如雄鷹展翅,一會如猛虎下山,直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熱血沸騰。

教官練完後,說道:“為了讓大家對擒拿格鬥術的效果有進一步瞭解,那位同學主動下場和我對練幾招?”。

同學們雖然對英雄很愛戴,但沒有人想被英雄蹂躪,所以大家就象沒有聽到一樣,無人主動下場。

教官見無人主動下場,只好點將,隨手指了一人,說道:“那位同學,你來吧。”,同學們扭頭看去,正是朱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