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大凶之兆啊(第1/3頁)
章節報錯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句話也是沒有錯的。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這句話也沒有什麼毛病。
楊默強大的歷史積累,讓他在看待某些問題的時候,壓根就不需要多思考。
直接從歷史上的真事替換就可以了。
黃巾軍投降朝廷,楊芳表面上歡迎,但內心裡肯定是恨不得把張角和項羽抽筋扒皮的。
同樣的道理,朱元璋想要招安,楊芳表面上歡迎,但內心裡也一樣恨不得把他五馬分屍。
而這兩方又有濟州的矛盾。
嚴嵩肯定會建議驅虎吞狼的計策。
丟擲一個濟州知州的烏紗帽,然後讓倆人爭搶。
而這個計策又和二桃殺三士一樣,乃是陽謀。
畢竟不管是接管了黃巾軍的項羽也好,還是攻佔了濟州的朱元璋也罷。
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名分,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
他們倆會不要麼?
肯定不會。
他們倆會合作商議麼?
更無可能。
因此一想到招安的事時,楊默馬上就聯想起歷史上類似的事。
但在范增的眼裡來看,楊默年紀輕輕卻可以敏銳的察覺到對方接下來的動作,著實了不得了。
因此對楊默的意見,范增愈發的重視:“那以公子的意見,我們想要晉陽,朝廷願不願意呢?”
“應該不會拒絕,畢竟相對於朱元璋,李家才是楊芳的心腹大患,而晉陽距離太原並不遠,如果項羽將軍入駐晉陽,在朝廷看來,便是在李家的心口處定了一個釘子。”
楊默說完,項羽則連連皺眉:“李家豈能同意?”
“李家為什麼不同意?”
楊默哈哈一笑:“晉陽與太原相距不遠,卻不是李家的勢力範圍之內,皆是因為晉陽太守陳正乃是外戚。”
范增則眼前一亮,馬上明白其中的干係。
“既然剛剛範先生說了,陳太后和楊芳關係十分緊張,甚至敵對。那這陳正必然是陳太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