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二樓,這時候也是一天中圖書館遊客最多的時候,水洩不通完完全全就是圖書館二樓的真實寫照。遊客中有男有女,歐洲的亞洲的非洲的,各色人種如今不分貴賤的都擠在了一起。

雖然不至於像公交車那麼擠,但看著也夠難受的了。

個子稍微矮一點都看不到什麼東西,只能看到一些人。

就連導遊妹子都驚訝了,她在這個學校學習了三年,從來沒有見到過幾天這麼多的人。自己的運氣可真好啊……不,應該是這兩個遊客的運氣吧,換一個時間絕對都沒有今天這麼多的人。

不過她還是按照記憶中雕像和書籍的拜訪來給韓琦兩人做介紹。

像韓琦這種遊客還比較好,只能說人多參觀起來不太方便,但這個走廊的開頭有五六個攝影師,架著單反準備等待人少的時候拍幾張照片。

以現在這種情況,他們估計得等到晚上圖書館關門後才能如願以償。

一樓為了保護《凱爾經》所以不能拍照,人全上來了。

而且光論好看,二樓的長廳絕對要比一樓更適合參觀。人要是一少起來,這個地方絕對會顯得很魔幻,很肅穆,有種帶人前往中世紀的感覺。

左右的每一個書櫃都是面對著的,面前放梯子,書櫃相連的位置都放著有半生像,看起來有點蠟像的那種感覺。

導遊也很專業的介紹著。

雖然她這導遊詞沒有了之前介紹學院中建築時候那樣的靈性,不過能看得出她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這裡幾十個雕像,別說事蹟了,光記名字就會有很多人選擇放棄。

韓琦也拍了照,但不是為了表示自己來過,而是真正喜歡這樣的建築。

老式建築,不管是歐式的,還是中式的,都挺好。

只不過確實這種建築在西方更有發揮空間,會有很多人專門研究這樣型別的建築。而在華夏古建築師是有斷代的,往前二三十年,只有用手掌都能數得清的人在研究古代建築。

也沒什麼發揮能力的機會。

走出這個圖書館的時候,導遊妹子還在滔滔不絕……“再過一年,就是老圖書館310歲的生日,到時候學院肯定會舉辦盛大活動的,如果你們有時間,我覺得真的需要來感受一下。”

英國阿姨搖頭:“我空閒的時間比較少,不一定會在那時候有空。”

等她說完,韓琦到是爽利的說:“如果有時間,我會來的。”

他對這個學校所謂的‘盛大活動’有點興趣,但也得看那時候的自己在沒在另外一個地方玩,要是離得遠韓琦也沒有辦法。

但如果正巧在家裡,他應該會過來。

導遊吐槽道:“你們兩說的有什麼差別嗎?”

她自己對明年的活動也很期待,實際上聖三一學院經常都有各種活動舉辦,但大型的活動還是可遇不可求的,再者說,明年她就大四了,也沒有多少在校的時間了。

一行人繼續朝著而裡面走,導遊偶爾說說學校裡面的事情。

聖三一學院最先是仿照牛津劍橋的,伊麗莎白一世希望在愛爾蘭這邊也建立一個劍橋這樣的大型綜合學院。但因為有各方面的原因存在,這個學校只建立了這麼一個校區就沒了下文。

但他很爭氣的用這麼一個小小的校區成為了歐洲的著名院校。

小到很多專業都無法開展,小到一些專業需要在學校之外的地方開戰授課。

這一點韓琦還不信呢,畢竟是一個知名大學啊,放在國內怎麼說也是一個211,985的水平,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學生和老師在校外講課和學習呢?

但導遊信誓旦旦。

“相信我,韓,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學計算機的,如果學校裡面沒有事情他幾乎半個月才過來一次。住在外面自己租的房子,然後去外面他們的教室上課。”

“還有這樣的學校啊。”

“恩,畢竟我們學校在市中心,周圍建築都很密集,沒有地方擴建了。”

“可以建立分校啊。”英國阿姨提議道。

建立分校這個操作還是從華夏傳來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很多歐洲的學校都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分校,甚至分校都開到別的國家去了。

導遊搖頭說:“沒有,我也不知道學校的領導是怎麼考慮的,但我們學校那些在校外上學的人都很滿意如今的生活,沒有刻意要求學校建立分校區。”

一個半小時,韓琦參觀了整個學校所有允許參觀的地方,

很多建築內部都是不能進去的,比如男女寢室,教學樓,研究生樓,生物樓……但是一個學校除了這些建築剩下的還多嗎?

一個多小時的參觀時間,大部分都是用在了圖書館。

依舊是從西門離開學校,剛認識的導遊妹子很開心的揮手說道:“再見,按照你們華夏人的說法,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