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在為了促進大宋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增強國力,朝廷卻選擇了開放這樣那樣的優待政策,鼓勵民眾們經商貿易,增加商品貨物的流動,加強各州縣之間的聯絡。

如此做法,曾經一度遇到過極強的阻力,可彼時大宋初立,九州尚未一統,燕雲之地以及西北諸地還在契丹和西夏李氏的手中。

臥榻之側,同時有兩隻猛虎酣睡,而且彼此之間連年征伐,互有勝負,最後竟逐漸發展成瞭如今的鼎力之勢。

為何防止北方兩個強敵,朝廷不得不在邊境駐守大量的軍隊,可大量的軍隊代表著的便是巨大的消耗,而且這樣的消耗會隨著北境兩個強敵的存在而一直存在下去。

若是戰事一起,相應的消耗立馬就會成倍成倍的增長下去。

為長久計,最後還是在一眾文武官員的擁護和官家的一力堅持之下,得以將諸般方略施行。

這才有瞭如今日漸強盛的大宋。

經濟日漸繁榮,國力日益鼎盛,民生逐漸得到改善,底層的百姓們也逐漸看到了希望,有了盼頭,便是人口也在這十幾年間得到了巨大的增長。

耕地的面積也在朝廷一系列的政策之下,呈現一個穩步增長的勢頭。

問題雖然被壓了下去,可卻一直都存在著,偏生此番會試的策問卻又考了,不由得不叫人多想,難道是朝廷又有了什麼新的打算?

而且這次的考題看起來只問民生和商貿,可實際上卻和當下大宋的國情掛鉤,和當今天下紛亂,三足鼎立,諸般小勢力在夾縫中求存的局勢也有著極大的關聯。

若是細細的剖析下去,還能夠引申出無數的東西來。

可一片策論,最多也不過近千言,若是再多,那就顯得過於繁瑣冗長了。

看到考題,徐章並沒有急著動筆,而是先靜下心來,開始靜思。

時間還很長,徐章一點都不著急。

先是根據考前從盛紘和顧二出得來的考官資訊捋了一遍,分析主考官的興趣,愛好,以及政治觀念等等。

然後再站在主考官的角度上,去理性的分析這一題目。

當然了,一切都只是徐章根據已有的資訊進行的分析,並不能保證一定準確,但卻能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幫助徐章確定策問文章的主要方向。

就如同咱們語文考試寫作文的時候,根據題目確定自己這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一樣。

然後在引申出一系列的論據和自己的見解,藉助各種典故,引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前賢事蹟,再用簡潔幹練,卻又不失美觀的詞句將這些東西展現出來。

如此一篇策論才算完整。

徐章考慮了一個多時辰的功夫,才定下了自己的論點和方向,然後又打了半天的腹稿,下午的時候才提筆研磨,將打好腹稿的文章落於稿紙之上。

然後又經過反覆思量,修改填補,確認再三之後,才將最後的文章謄抄到答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