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柳枝輕擺的腰身,從清晨的山霧中出現的身影,正是花蘭青。

“玉陰山下,花蘭青。見過二位姑娘,蘭青有禮了。”

花蘭青並不在意二人的驚訝,在小溪對岸緩緩停下腳步,向著二人微微施禮,輕啟朱唇。

“姑娘不必拘禮,小女子名喚白靈,這是我妹妹喜兒。喜兒,快見過姑娘!”

那身著淡粉色紗衣的女子也站起來向花蘭青回禮,然後扭頭吩咐還在驚訝於花蘭青美貌的喜兒。

喜兒聽到姐姐呼喚,這才緩過神來。

“喜兒見過漂亮姐姐。”

這聲漂亮姐姐一出口,惹得花蘭青香肩直顫,真是個嘴甜的小丫頭。

“不知花蘭青姑娘到此,所為何事呢?”

白靈的語氣就沒那麼親切了,因為她知道,能來到這玉陰山深處的,絕非善予之輩。更何況還是一個姑娘家,這個花蘭青絕對不簡單,所以白靈面對看著很有禮貌的花蘭青,並沒有放鬆警惕。

當初的蘭青被追殺,在大樹前含恨自殺,命魂被夜盤附身的大樹吸收,本應該魂飛魄散,但是那份強烈的仇恨,使得當初還比較虛弱的夜盤不敢強行吸收她的命魂,這才得以命魂不滅。

機緣巧合之下,夜盤遇到了小天,轉而離開了大樹。而那棵被夜盤附身多年的大樹早已被夜盤的妖力同化,即使他離開,也還殘留著一份妖力。蘭青本就怨化為妖,依靠著這份妖力殘留,一舉突破至二十二級,達到了二階妖將的實力,這份機緣和悟性,整個華武神州也沒有幾人能夠與之相比了。

……

“二位姑娘不必驚慌,蘭青來並不是滋擾二位的,蘭青本是玉陰山下淮巖城中淮曲方的一名舞姬,奈何被賊人惦記,趁我出遊之際,將我強行擄走,後來……”

花蘭青站在小溪對岸,並沒有任何動作,把之前自己的遭遇和如何轉化為妖的經過,詳細地說給白靈和喜兒聽。

“哇,花蘭青姐姐居然是妖將了啊,喜兒才只有三級妖力,是一個最最最普通的三階妖靈。我姐姐……”

喜兒聽完,倆只大眼睛閃爍出羨慕的目光。

“喜兒!閉嘴!”

白靈趕緊喝止住沒頭沒腦的喜兒,喜兒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好像話太多了,低下頭瞟了一眼花蘭青,吐了吐舌頭。

花蘭青對這喜兒很是喜歡,所以也趕緊替她解圍。

“白靈姑娘不必動怒,蘭青並無惡意。蘭青知道,修妖者靠抓捕妖獸,提取妖丹修煉,二位都非普通人,白靈姑娘有所擔心也實屬正常。”

說著便香袖輕揮,一陣徐風吹向腳底的草地,那草地上的花花草草居然就都朝著蘭青彎曲下去,就好像它們在叩拜自己的王一般。

“我雖然為妖,但是在那大樹中,一次偶然間,竟感知到那棵大樹居然在痛苦地呻吟。後來蘭青悟得一個真理:草木皆有生命。只是草木無奈,被人砍伐、無視。草木皆是如此,作為人,又何談無罪而活呢?食葷腥是罪,伐樹木亦是罪。所以,我原諒了那些追迫我的人,更不會傷害二位姑娘。”

花蘭青的這一番話語,讓白靈內心很是震撼。為什麼?因為白靈她自己就是牡丹花妖。

……

這玉陰山山谷之中,靈氣濃郁。她原本只是生長在一塊大石頭的下面的一株牡丹花,清晨吸收著山谷的靈氣,中午沐浴著山谷中並不強烈的陽光,傍晚又感受一天之中山谷中所有草木的沉澱之氣。因為有大石頭的保護,所以就算颳風下雨,也安然無事。這株牡丹花一年比一年強壯,久而久之,形成了意識,最後蛻化為妖。

而喜兒也是差不多同樣的境遇,不過喜兒本身卻是一棵人參,並非花妖,同樣和白靈生長在那塊大石頭的下面。

姐妹二人剛蛻化成妖的時候,也曾下山,到人世間走了一遭。但是就像花蘭青說的,人世間對她們的美色貪婪不已,淨是些流語之輩,甚至有些膽大的人,會對姐妹二人動手動腳。

一日裡,姐妹二人正在茶館閒坐,走過來一位公子哥。那公子哥面黃肌瘦,一看就是平日裡縱慾無度之流。他露出諂媚的笑容邀請白靈和喜兒共同品茗,遭到拒絕後惱羞成怒,命隨從上來,想將二人強行帶走。

白靈和喜兒並不像當初的蘭青一樣手無縛雞之力,二人使出技法,將那公子哥當場擊殺,可這也洩露出了二人為妖者的本質。原本對於這麼一個禍害鄉里的紈絝,將其除之,當是振人心扉才是,可店家和其他客人看著白靈和喜兒二人卻是滿臉恐懼,避之不及。更有甚者,居然跑去報官。

白靈和喜兒只好離開,臨走前還將茶水的銀錢和賠償損壞的銀錢放在桌子上。

本來她們還想再找個地方,繼續遊玩些日子。不料很快就被雲雷鎮司哨站計程車兵盯上了,這些士兵雖然不是修仙者,但手裡的兵器卻都是經過仙力加持的。

他們對白靈和喜兒圍追堵截,無奈之下,二人只好在逃脫後,重新回到玉陰山。

見識了人世間的險惡和人們對妖的厭惡、恐懼。姐妹二人決定就定居在玉陰山深處的這片山谷中,所以才有了眼前這一片唯美祥和的木屋小亭、小橋流水。

……

聽完了花蘭青的自述,白靈雖然不敢完全放鬆,但是心裡對花蘭青已經很是敬佩了,自己的仇恨可以這麼快放下,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尤其是當一個人有了實力之後,放下仇恨,談何容易?

“既然如此,那敢問姑娘到底為何來此?”

白靈再次詢問道,不過話語間已經沒有了剛才那般生硬。

“不瞞白靈姑娘,蘭青來此,也是感知到這裡靈氣濃郁,想隱居在此,沒想到這裡已經有人居住,不好意思。蘭青再另尋他處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