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最傳統的方法,把浸溼的木頭放到特殊的機構上再用火烤,使之彎曲到適合的程度。這種方法叫做輮,也就是《勸學》裡所說的“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輮制過的木條會變成弧形,再在木條兩端做出榫卯,把多段弧形木條拼接起來,就做出了一個圓形。製作時要在每根木條的內側預留出卯口,供內部輻條的榫牙插入。一般來說,車輪的輻條會做成八根,水車的輻條會做成二十四根。

二是相對簡單粗暴的方法。取一塊足夠大的木料,直接在木料上挖出一個圓弧來。這樣做最省事,但做不了太大的物件。

負責出題的黃陸兩位師傅,經驗著實豐富,很會給學徒們挖坑。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每個學徒的房間裡,都給預留了兩塊木板。如果直接用木板摳圓,那最大也就做成三尺高的小水車。半徑小了,能綁上的竹筒也就少了,顯然是比不過人家五尺高的水車的。

可如果要當場輮制的話,一是工具需要單獨申請,二是輮制的時間比較長、耗費精力大。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輮制木條上,那很可能是做不完的。

好在大多數學徒並沒有糾結,都是直接選擇了用木板挖圓。小點就小點唄,也不打算爭第一,穩穩當當做完有個成績,不香嗎?

只不過小葉子畢竟年紀小,還有著爭強好勝的心性。眼看頭髮都快要揪掉一綹,小葉子還是沒什麼頭緒,只好煩躁地瞄一眼木料再瞄一眼試題。再瞄一眼木料,再瞄一眼試題。

再瞄一眼試題……咦,這幾個小字之前怎麼沒注意?

小葉子鄭重其事地拿起試卷,用食指挨個點著那行小字,艱難地讀了起來:“以水車……什麼水多少為先,形什麼什麼為……次。”

唸完,小葉子一下樂出了聲:“原來是這樣!那我可就會了!”

這行小字,其實也是考官給自家學徒預留的福利。原文是“以水車取水多少為先,形狀美觀為次。”黃陸二人提前已經交代給自家學徒,只要保證取水量夠大,哪怕水車做成三角形,也不是大問題。

依照考核慣例,在宣讀題目時,只要把大字的題目讀出來即可。下面小字的部分,一般是用來作參考的,可能會寫明考官更注重什麼細節。因為不會過分影響成績,小字都是可讀可不讀,全看宣讀小吏的心情。這幾年的考核裡,宣讀小吏一般都不會讀出來,黃陸二人就是想用這個空子,給自家學徒謀個好名次。只是沒成想,今年韓家的學徒,還真有不少能識字的……

小葉子心裡有了底,說幹就幹,登時挽了挽袖子,幹勁十足地動起手來。

天字號房裡的黃正浩不像小葉子這麼糾結,這一題他依然做得很快。不到一個時辰,水車圓框的雛形已經做得差不多了。

考官房裡的韓老頭看了半天,也不得不點點頭,承認黃正浩的方法很巧妙。

他選擇的是結合了直接擷取和輮制接合於一體的製作方法——先用木板擷取出儘可能大的幾條弧形木條,之後再用輮制後榫卯拼接的方法,把弧形木條拼接成圓。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兼顧了水車的大小,又保證了形狀的美觀。其他學徒也不是沒想過這麼做,但略加思索,便都放棄了。

無他,唯手不熟爾。

黃正浩敢這麼選擇,是對自己手上的活特別有數。在木匠活裡,要徒手做圓弧,對加工的細節精度要求非常高。要想讓幾根圓弧的弧度和半徑一致,能夠完美地接合到一起,嚴絲合縫地拼成一個圓,那要求就更高了。

他最終選擇製作的,是用六段木條拼合成圓,配合十二輻十二筒的一架水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