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維則再次睜開眼,面前還是大師傅剛剛離開去抽菸的背影。

入夢,似乎不會佔用現實的時間?

寧維則回了回神,看著大師傅的背影,眼神裡彷彿有著幾分……同情。

“寧姑娘,你先看看這個凳子。需要什麼東西,我去給你拿來。”曹淳叉手在旁邊站著,笑容溫和地問道。

“勞駕,能先為我拿幾張紙、一個尺子和一根炭條嗎?”

韓經綸和曹淳聽到都是略微有些詫異,但卻很快反應過來。

“寧姑娘會寫字?”韓經綸小心地打聽。

“我爹教過一些,跟私塾的先生門外偷聽了一些。”寧維則張口就來。前世上學的時候,寧維則選修過書法,每週都要寫上幾幅。工作之後更難免會有心煩的時候,寫字能幫自己快速地平心靜氣,這個習慣就一直保留下來了。繁體字對寧維則來說,也並不算是個難題。

東西取來後,寧維則毫不客氣地坐在小桌旁邊,翻來覆去地審視著這個方凳,一邊看,一邊用炭條在紙上描畫。

小凳的尺寸,在夢境裡,寧維則已經是記得清清楚楚。

這個時候畫圖,單純是寧維則前世的習慣。

在之前做設計的時候,寧維則在工作室裡要求最多的就是先出圖,模擬,之後根據模擬的結果再調整,最終成型。

現在沒有電腦這種高科技輔助,模擬是做不了了,但畫圖還是有用的。

至少在畫了三檢視之後,需要用多少料、材料如何拆解、成品部件如何連線,這些都能事先規劃得比較準確。

要知道,在工業設計裡,一個產品能否順利完成製作,不僅僅取決於製作這一個環節。之前的可行性分析、需求評估、成本估算,大量的工作都要被考慮在內。尤其是定製化的產品,評估分析更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的。

畫圖的時間並不長。

畢竟在入夢時,這個凳子就是寧維則親手打製的,這會兒她自然是畫得信手拈來。韓經綸和曹淳在旁邊看得入神,硬是沒發現旁邊幾時多了個老頭的腦袋。

端朝的營造水平,從風格上來說近乎於前世的隋唐時期,是高式傢俱與矮式傢俱並存。而在工藝水平上說,大概接近北宋時期,風格相對簡潔。雖沒有明清時期技藝高超,但也基本趨於成熟。

但端朝的營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本類似《木經》《營造法式》《營造則例》之類的著作對營造基礎加以規範。沒有規範,也就沒有像樣的圖紙,更別提像寧維則這樣還能畫出三檢視來。

老頭看著看著,忍不住暗暗喝了個彩。

像平時在營造過程中,能做什麼樣的物件、連線處是怎樣的結構、需要用準備多少物料,這都是全靠大師傅的經驗來把握,並且除師徒之間講解,對其他流派都是不傳之秘。

如果計算得當,主家自然高興。

可如果計算不當,像是建房這種大型的木工活,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要麼是花大價錢多買了幾根用不上的椽子,要麼就是料買少了還要勞煩主家多跑幾次購置木料,做出來的物件還可能紋理不一,頗為遺憾。

要是全部能按照這種圖紙來弄,只要智力差不多會看圖,掌握基本手藝的工匠便能很快上手。這對工程本身而言,簡直是天大的助力。

想到這裡,老頭暗地裡看了韓經綸一眼。韓經綸卻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彷彿全在掌握之中。

也不知道這小子是怎麼打算的。

韓經綸怎麼打算的,跟寧維則現在在做的活計自然是沒什麼關係。

圖紙畫好並標註好之後,寧維則站起身來,對曹淳點了點頭道:“能否麻煩曹兄帶我去物料間,我自己按需取材即可?”

曹兄這個稱呼倒也新鮮。當時端朝的女子,很少有平白稱陌生男子為兄弟的,倒是不熟悉的男子之間相互如此稱呼比較多。

曹淳禮貌地笑了笑,伸手向右前方比了一下:“寧姑娘這邊走。”

韓家的物料,都是由韓經綸主理的物料房來打理。

進了後院往右手邊一拐,順著牆根走到頭,再穿過一個小角門,便是物料房了。

別看角門不大,但物料房的倉庫實際上可是不小。一箇中等大小的院子擺放得滿滿當當的,一邊的架子上分層擺放的大根木料,另一邊散亂堆了一些邊角細木。

寧維則打眼一看,大部分都是樺木、松木、柳木一類。

曹淳上前一步,輕聲講解道:“寧姑娘,這邊就是韓氏木坊的物料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