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維則雖然不懂具體的燒瓷技術,但對前世著名的釉裡紅瓷器,她還是稍微知道一些常識的。

前世的紅瓷始於元代,但流傳下來的成品數量極少。

因為明代國姓為朱,朱即紅色,自洪武年間起,這種瓷器便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等到了宣德年間,紅瓷已經擺脫了元代的那種偏黑或者偏粉的晦暗,變成了豔麗的寶石紅。

再到清代雍正年間,工匠又創造性地研製出了青花釉裡紅。青花素雅,釉裡紅熱烈,將青紅有機結合起來,可謂是動靜相間,華美異常。

寧維則在前世,也曾見到過釉裡紅瓷碗在拍賣行中拍出數千萬的天價。她當時出於好奇,也跟製作瓷器的朋友打聽過訊息。

要說這釉裡紅,最大的難點就是燒製難度大,成品率極低。

所謂的釉裡紅,其實就是釉下彩工藝中的一種——在白胎上繪製圖案,圖案上面施一層釉後再行燒製。色料中的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這種瓷器才被稱為“釉裡紅”。

光頭師傅快步走到了出窯的瓷器架前,一把推開了身邊垂頭喪氣的小學徒,繞著圈子細細端詳著這一爐的作品。

寧維則看著瓷器的擺放,暗暗點了點頭。

這光頭師傅,顯然是對學徒的要求比較嚴格。很明顯,這一爐瓷器怎麼放進去的,從窯中取出後也是按原位擺放的,這樣可以更方便定位問題。

寧維則也伸著頭,端詳著那些瓷瓶瓷碗。

看著看著,寧維則似乎找到了規律,忍不住輕輕勾了勾嘴角。

她身邊的小學徒突然嚷嚷起來:“你這女子不安好心,怎麼看著燒壞的瓷器反倒笑了?!”

小學徒這一吵,讓光頭師傅猛地抬起頭來,目光銳利如鷹隼:“寧姑娘,可有指教?”

顯然,若是寧維則說不出個章程來,她的笑定然會被扣上惡意的帽子,讓她再也抬不起頭來。

寧維則對工匠的這種心態瞭解得很,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這爐瓷器有著明顯的規律,不知你們看出來了沒有。”

“規律?”光頭之前正湊在一件瓷瓶上,研究紋理上的變色。聽寧維則這麼一說,他若有所思地退了兩步,眯著眼左左右右地打量起來。

寧維則也不著急,靜靜等著他的觀察結果。

“莫非是這樣?”光頭突然睜大了雙眼,一副有所得的模樣。

寧維則輕笑,用手點了點最外側的一件牡丹紋瓷碗:“這件的花紋偏黑紅。”

她又用手畫了個圈,把最外側一圈的物件都比了進去:“旁邊的這幾件也是一樣,要麼黑紅,要麼灰紅,顏色不夠亮澤。”

說著,寧維則往右錯了一步,指著往裡兩層的一套瓷杯,抬眼看向光頭師傅:“若是沒看錯的話,這套瓷杯的顏色還算純正。開片之類的我不太懂,單從顏色上看,這套應該算是成功了吧?”

光頭師傅微微點頭:“若是隻看顏色,那一套確實算是正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