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維則猛灌了兩口涼水,壓下心頭的躁意,規規矩矩地重新坐下,掏出紙筆來,準備寫家書。

想到維鈞和周嬸他們,寧維則的表情瞬間變得柔和起來。

她也不太顧忌信件的格式,用平實的白話,想到些什麼就寫些什麼。

給維鈞的信裡,大多是詢問。畢竟他還是個小孩子,每一天都有新鮮的事情發生。

“維鈞,你的功課有進步嗎?《大學》是不是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開始學《中庸》了嗎?”

“經常吃周嬸攤的煎餅,吃膩了嗎?姐姐還會做好多種好吃的,等找到爹回了家之後,每一樣都做給你嚐嚐。”

“姐姐很快就回去了,你一定乖乖聽周叔和周嬸的話,不要惹他們生氣。”

而寫給周叔和周嬸的信,就要平實得多。寧維則知道他們擔心自己,撿著那些平淡的事情給他們說了說。

“我在海平州挺好的,一路上韓大哥很照顧我,一場病都沒生。”

“後來到了匠門,我又認識了曹叔叔和丁叔叔。他們都是我爹的老朋友,對我關照得很。”

“我找朋友打聽過了,說是我爹前兩個月去了京城。我打算去京城找找看,應該能找到他吧。”

“你們不要太擔心,韓大哥也會陪我一起去京城。”

“你們平時多喝熱水,注意加減衣物,莫要著涼生病。”

羅裡吧嗦地寫了七八頁紙,寧維則才吐了口長長的氣,心滿意足地停下了筆。

若是現在有手機和網際網路,那該多好。

想著維鈞和周嬸他們的樣子,寧維則收拾了那幾張紙,分開疊成兩摞,又去敲了韓經綸的門。

“韓大哥,”看到韓經綸和煦的笑臉,寧維則倒有點不好意思,“這是我寫的家書,麻煩你幫忙找人捎回去。”

韓經綸聽著寧維則的那句“韓大哥”,心裡沒來由地熨帖:“放心吧,包在我身上。”

寧維則把信遞給他,卻沒直接回去,反倒探頭探腦地往屋裡瞅了瞅,像是想進去說話的樣子。

韓經綸看她鬼頭鬼腦的樣子,好笑得很:“有什麼話,進來說吧。”

“那個,”寧維則吞吞吐吐,“我剛剛寫信的時候,突然想到的。”

韓經綸挑了挑眉:“又想到什麼鬼點子了?”

“也不是鬼點子啦……”寧維則嘟了嘟嘴白了他一眼,顯然是想說,自己在他心裡就是這樣的形象麼。

只是韓經綸調侃之後迅速板起臉來,寧維則也不好繼續追究,就重新說起自己的問題來:“能把京城的大概情況,說給我聽聽嗎?”寧維則對那個城市,真的是兩眼一抹黑。

“京城的名字其實是叫永安城,所以京城又叫安京。前朝就定都在永安,說起京城來,大家都知道是永安,也都習慣於叫京都或者京城了。”韓經綸簡單地給寧維則講了講京都的情況:“永安地處平原,前朝修建永安城時大興土木,修建了七十二坊,環繞在皇宮的東南西三面,排布得整整齊齊。先帝不想勞民傷財,便在定都永安之後,只是簡單修繕了那七十二坊而已。上次我去的時候,還是先帝在位,那會兒據說整個永安七十二坊,大概有十幾萬戶吧。”

聽到那七十幾個坊、十幾萬戶的人口,寧維則突然感覺眼前一黑。

百萬人裡撈爹,工作量有點大啊……

韓經綸看見她的表情,停了停,等著她提問。

寧維則想了想,乍著膽子期待地望著他:“那你對京城熟悉嗎?”

“我只去過兩次,勉強算是認識路吧。”韓經綸搖了搖頭。

寧維則略微有些失望,眉眼剛要耷拉下來,韓經綸卻又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