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木甑天鍋(第1/2頁)
章節報錯
最重要的是,寧維則現在急需能快速完成釀造的品種。清香型的酒發酵週期短,最快只要七天,就可以進行蒸餾。而濃香型的,至少需要兩個半月以上才行。這兩種互相搭配起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說幹就幹,寧維則讓人找了些生石灰裝到口袋裡剪了個角,在地上勾出了幾個窖池的輪廓。夥計們幹勁十足,抄著鐵鍬鎬頭立刻圍了上去,明顯是想在新東家面前表現一番。寧維則特意叮囑了一句,讓他們挖的時候注意上大下小,這樣更有利於發酵。
其實據說夯土而成的窖池,成酒的口味要比挖土而成的窖池好得多。只不過夯土太過麻煩,寧維則不想耽誤這個時間。不如等這邊的釀酒坊穩定下來,後面要建新的釀酒坊時,再按新的標準來。
至於地缸的尺寸,寧維則也已經跟趙安歌描述得清清楚楚。最晚明天,便可以把地缸埋下去,開始第一次釀酒了。
釀酒說起來容易,可實際操作的時候,那可真是千頭萬緒都要處理。
窖池要在準備填料前燒一遍,防止雜菌混入。釀酒的原料和填充的糠殼都需要先打碎,之後上鍋蒸熟放涼,才能進行混合。諸如此類的操作還有很多。
當然,釀酒最重要的問題,除了風味,還是風味。
“高粱香、玉米甜、大米淨、小麥躁、糯米綿、大麥衝。”前世的這句俗語,常喝白酒的人都知道。
對於濃香型白酒的糧食配方,寧維則早就心裡有數。前世最著名的濃香型酒之一,就是五糧液。寧維則的選擇,自然也是用五種穀物進行搭配。
高粱三成半,大米糯米各二成,小麥一成半,玉米一成,酒麴便用最常見的大麴。此方易得,寧維則卻是存了個心眼,只把這些寫在紙上,交給了趙安歌:“這方子還是給你吧。”
趙安歌心領神會:“放心吧,我會安排得力的人。”
清香型的酒更簡單些,直接套用汾酒的做法,以高粱為原材料,取大麥和豌豆制曲。
所謂酒麴,就是人工製造出來包含酵母的培養物,是釀酒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之一。
《酒經》有載:“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並糵法亦亡。凡曲,麥、米、面隨方土造,南北不同,其義則一。凡麥曲,大、小麥皆可用。造者將麥連皮井水淘淨,曬乾,時宜盛暑天。磨碎,即以淘麥水和作塊,用楮葉包紮,懸風處,或用稻秸罨黃,經四十九日取用。”
寧維則找夥計來問了一遍,在釀酒坊裡,現在還有一些制好的大麥曲,正好還夠用來制一缸高粱酒試試。
要處理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看著釀酒坊裡的眾人都在忙碌,寧維則稍稍鬆了口氣:“趙公子,你還有什麼要安排的嗎?”
話音還沒落,趙安歌突然聽見一聲可疑的輕響,引得他挑眉看了看寧維則:“餓了?”
寧維則稍微有點不好意思地“嗯”了一聲,隨即反客為主:“走吧,吃點東西去,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不等趙安歌回答,旁邊的談志賓早就把老臉湊了過來:“走啊寧丫頭,領你去嚐嚐廣興隆的魚膾。整個東紹城裡,就屬他們家的魚膾最合我心意了。那大廚的刀功極好,魚肉切出來當真片片如紙,薄而透亮,入口即化……”
寧維則曾經也是個刺身愛好者,直到看過有關寄生蟲的紀錄片之後,才被迫改了口味。她糾結了一下,嘆了口氣:“談先生,魚膾就算了,其中有肉眼不易察覺的微小蟲類,會寄生在人身體裡。您從醫這麼久,應當見過那種腹內生蟲的病人吧?”
這種病人,談志賓可以說是見得相當多了。前幾日還有個上門的,剛進來就吐了幾根蟲出來,足有一尺多長,還在地上不停蠕動,看得談志賓一陣反胃。
聽寧維則這麼一說,談志賓頓時也打消了吃魚膾的念頭,擦了擦腦門上不存在的冷汗:“那你說吃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