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首領張獻忠率領數萬大軍直抵安慶城外,這可是給安慶城中的百姓以巨大的恐慌他們,紛紛的鳴鑼敲鼓示警。

看到了城中的景況,張獻忠他哈哈大笑,用馬鞭一指,他說道:“今天晚上我們就可以在安慶城中飲酒,還得讓知府大人的嬌妻美妾來為我們斟酒。”

張獻忠他這麼傲人一說,他手們也都紛紛的哈哈大笑,附和這一位厲害的大將軍。

攻下鳳陽,讓他張獻忠名揚天下。

張獻忠他命令一名手下前去勸降,命令王志文投降,如果他投降可以饒他一命,否則破城之日,他王氏一家雞犬不留。

大將軍如果如此豪氣,也極大的鼓勵著其他士兵們計程車氣,他們也都按照早先的計劃,對安慶城實現了四面圍城,四面圍城是為了防止這些人逃跑,這些人一旦逃跑,他們就不可以抓住有用的人了。

安慶府周邊這麼多的城市都被他們攻下了,區區一座安慶只是孤城而已,根本就沒有能力跟他抗衡,唯一不同者,那就是安慶他擁有一個巨大的碼頭,可以直接從長江上進行卸貨,他們也都知道有些城中的權貴人物已經從水路出逃,但是苦於他們沒有水軍,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出逃。

張獻忠看到這麼一來都不知道有多少地主老財,達官貴人從這裡逃了出去的。

但是其他人可以逃,王志文他逃不了,他作為知府,可是守土有責,如果他敢投流寇,流寇不殺他,朝廷也會查他一個失地之罪。

大明王朝的每一個縣令和官員都有明文的責任,那就是守土有責,如果他們守護的縣城丟失了,即使他們活下來了,朝廷也都會問責,將他們砍了頭,這也是他們一旦被流寇圍城,除了拼死堅守以外,沒有別的路可走,因為他們投降,不是被流寇殺死,就是被朝廷殺死。

不過這一次安慶略有不同,他們數萬大軍出現在任何一個城市之外,都會給當地帶來極大的恐慌,城上的百姓敲鑼打鼓紛紛的逃命。

但是這一次城中雖然是有些驚慌的,但是他們就是緊守大門,堅守不出。

張獻忠派了一名使者前去勸降,結果他才進入城門百步之內,就被城上一名官軍一箭射死。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約成的俗例,官軍居然敢殺死他的使者,這讓張獻忠十分的震怒,他馬上就命令部隊準備攻城。

他們這一支部隊攻下中都鳳陽,那是因為他們事先派出了奸細,用各種各樣的身份潛伏進來鳳陽城中,然後趁著城外大軍來城外,城中大亂,就在城中大舉的殺人放火製造混亂,當城中大亂之時,他們這些奸細就集中在城門附近,裡應外合一舉的攻下了鳳陽城。

他們攻下鳳陽城是有取巧之意,但是攻下其他城市的時候,可是實打實的他們拿下了這些城市以後,獲得了大量的攻城器械,也有一定的攻城能力。

大明的軍隊當年可是牛逼的很,他們可以直接跟天下間最強的蒙古鐵騎進行抗衡,但是經過200多年養豬一樣的方式進行放羊,已經完全養廢了,這些地方上的軍隊根本就沒有一戰的能力。

曾經顯赫一時的大明軍之所以有今天的地步,這也與朝廷長期的養兵政策有關,經過200多年的壓制,曾經顯赫一時的明軍已經表現出極低的戰鬥能力。

試想誰能指望一支飯都吃不飽的部打勝仗呢,他們又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反倒是張獻忠的這些流寇部隊,他們都是在極其惡劣和艱苦的環境之中存活下來的,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的都是精銳的老兵,他們這些老兵可是擁有極強的戰鬥能力,已經擁有了鄙視官軍的資格。

官軍一直都聲稱流寇是被他們攆得雞飛狗跳,東躲西藏,到處跑命,但是流寇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說法,那就是他們一直是在縱橫四方,官軍只是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吃土。

所以張獻忠現在一怒之下命令士兵攻城,還因為憤怒而下達了命令,那就是城破之日,雞犬不留。

他張獻忠自從攻下了中都鳳陽以後,他的名聲可就是響遍天下,成為了天下間大名鼎鼎的巨寇,八大王之名如雷貫耳,他進攻其他幾大城市都輕易的一舉而下,這可是非常厲害,非常了不得,許多人那是攝於他的威名,直接的就望風而逃,現在安慶的知府王志文竟然敢下令處死他的使者,這就是打他的臉,他就憤怒的下令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