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父女基本上同意了劉布的發展計劃,這也是非常周密和穩妥的。

他們是需要軍隊,但是需要的是精兵而不是濫竽充數的,就像大明一樣擁有三百萬軍隊,這其實說白了就是三百萬張吃飯的嘴,以至於朝廷大臣時常在感嘆:百年受養兵之苦,臨陣無可用之兵。

在大明目前的制度之下,家丁的制度就算是為他們量身而做的,他們兩大家族,雄霸一方擁有一萬多家丁,就是他們目前的極限了。

當年遼鎮鎮的李成梁也是憑著一萬的遼東鐵騎,那就可以吊打整個遼鎮地區的所有敵人,無論是打建奴還是打蒙古人。

自從李成梁退休以後,他手下的一萬遼東鐵騎分給了四個兒子,那一支威震遼東,壓的努爾哈赤喘氣都不敢大聲一點的遼東鐵騎算是完了。

本來按照他李成梁的計劃,由他的兒子李如松接管他的遼鎮總兵之位,也出不了什麼問題的。

問題就是李如松他打仗非常的勇猛,常常喜歡親自的衝陣,結果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壯年就死了,然後遼鎮再也沒有人可以壓制努爾哈赤的崛起了。

當然這也與遼鎮後來的歷任總兵換得太快有關,根本都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家丁軍,更不可能培養出像李成梁那種有上萬人馬的家丁軍,所以建奴就趁機崛起了。

劉布他也做過了運算,那就是他們擁有一萬左右的家丁軍,其實就可以雄霸一方了,至少雄霸整個山東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劉布的家丁軍提起訓練標準,是向西方的職業軍人看齊的,而且他們現在軍隊中已經開始大量的訓練火槍手,還有炮手。

其實他們現在可以說一句驕傲一點的話,他們是大明軍隊之中為數不多的擁有紅衣大炮的軍隊。

要知道當年袁崇煥他們弄來的紅衣大炮,一部分放在了京城裡面,用於守城,一部分拉去了寧遠。

後來寧遠之戰,他們用紅衣大炮擊潰努爾哈赤的大軍,這讓大明君臣認為,紅衣大炮是無所不能的,所以登萊巡撫孫元化他是弄來了紅衣大炮,還從葡萄牙人那裡弄來的製造紅衣大炮的技師,所以大明也都擁有了紅衣大炮,本來他們想著憑著這個計劃訓練出大量的炮兵,然後就逐步推進直接的把建築給轟平了。

有一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那就是他們的大炮計劃還沒有搞成,結果就發生了吳橋兵變,這些紅衣大炮沒有用在了對付建奴的戰役之中去,反而落入了建奴之手,沒有什麼比這更加悲慘的了。

以前沒有紅衣大炮的建奴都已經這麼厲害了,現在建奴手上已經擁有了紅衣大炮,更加可怕的就是他們同時也獲得了製造紅衣大炮的工匠和技師,也就是說明,這很快建奴他們就會擁有他們的炮營和自己仿造紅衣大炮的能力,暈死人的,就是現在居然大明沒有了大炮和製造能力。

目前是寧遠和山海關,京城有一些為數不多的紅衣大炮而已,如果光是論紅衣大炮而論,現在建奴,手上的紅衣大炮已經遠在大明之上了。

這是讓大明的大臣們非常畏懼和害怕的,建奴原本擁有極其強大的野戰能力,他們的重甲步兵可是非常能打的,就對付重甲步兵而言,只有他們的車營才能勉強佔了優勢,但是對方努爾哈赤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他利用盾車這一招就破了大明的車營。

那大明他就想出紅衣大炮這招來,結果大明敗得更慘,他們的紅衣大炮落入建奴之手,讓建奴擁有了這種技術。

當然現在如果算上登萊水師和劉布他們手上的紅衣大炮,大明的紅衣大炮數量又優勝於建奴。

但是劉布對於怎麼使用自己這一支軍隊,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

他知道,如果讓他全力出手的話,多半有可能壓住的建奴,但是這樣子做好像對他意義不大。

大明可是有不少的強軍,如果是真正的用好了,要滅掉了建奴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是都是在大明皇帝和朝廷的神操作之下都完蛋了,都以忠義的名義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犧牲品,劉布可不想讓自己的人和兵都成為了犧牲品。

而且大明他亡的並不是他的軍事實力,而是他的制度,大明其實也是建立在一個制度之上的國家,既然他制度都滅亡了,維繫著他,其他東西的一切也就完蛋了。

劉布他一想到這裡他就有了決定,肯定是不會為大明獻祭的,不會成為這一個古老而又快滅亡的制度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