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伺機而動。(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實建奴的皇太極他也算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也擁有戰略的眼光,他也看得出,如果他們可以南下攻佔了登萊地區,然後一路西進,切斷了運河,從背後包抄京城,前後夾擊,就可以攻陷大明朝的京城,大明朝就是以京師為核心的,他們的京城都完蛋了,估計其他的也就完了。
只是建奴的水師還相當的弱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安全的把大批建奴的軍隊運送過渤海,所以就擱置了這個計劃,當他們的水師徹底的完蛋以後,皇太極他才有點覺得可惜。
劉布他這一次去迎親,不單止把鄭大小姐給迎了回來,同時迎回來的還有一支強大的艦隊,擁有了這支艦隊,他們劉家其實已經可以有能力掌管東三府地區的。
劉布他既然已經決定在了東三府這裡進行發展,他就有他的計劃的,那就是他們掌管了東三府之地以後,就可以利用這裡的地形招兵買馬,開荒屯田,積蓄實力,靜等天下有變。
現在的大明朝廷還是有一些實力的,無論是流寇或者是建奴,他們都有能力對抗,只是對方有兩個,而且還佔有了地形之利,機動之利,他們才沒有什麼辦法而已。
而且可以說明一點的,即使是現在的建奴和流寇聯手起來跟大明主力軍團進行決戰,最後敗的估計也是他們倆,大明還是擁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和雄厚的底蘊的。
如果現在冒頭很容易就會招來大明朝廷的打擊。
孔友德他們在發動吳橋兵變之時,那可是信心十足的,以為他們是可以獨霸一方的,誰知道當朝廷一旦動真格的以後,派出了數十萬大軍來圍剿,他們就被打得落荒而逃了。
如果現在劉家起兵造反,估計也跟他們的下場是差不多的,只不過他們多了一條退路,可以憑藉著海軍的艦艇逃出外海去。
以他劉步的為人,那是不可能投靠建奴的,只能去海外為王了,而且在這裡有可能會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憑著海軍而強大,到時候朝廷會不會命令鄭芝龍率領他的海軍艦隊去剿滅劉家的艦隊呢?
以鄭芝龍的為人,如果朝廷開出了很好的條件,為了家族,為了他個人的榮譽,他多半就會出動他的艦隊對他們進行圍剿。
所以說劉布在盤算,那就是他們早前跟宋獻策所商量的幾個戰略要點,他們還是決定必須要堅決的執行的,那就是: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劉布他跟劉遠橋和鄭芝豹他們不同。
劉遠橋和鄭芝豹,他們也應該看出了,大明朝廷有點日落西山了,但是看不出最終的走向,所以他們那是見一步走一步,他們內心裡面應該就是準備割據一方,待價而估,沒有人敢像劉布這麼大膽直接最終就是做了造反的計劃。
還有誰比穿越者更有反抗精神。
劉布就知道,大明朝廷已經260多年了,他們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已經開始徹底的腐爛了,腐爛到了根子裡面去了,用在病人身上,那就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以前天下都指責東林黨熱衷於黨爭,黨同伐異、誤國誤民,但是東林黨已經退出朝廷好幾年了,自從由韓爌主導的東林黨內閣倒臺以後,在內閣重臣方面,崇禎皇帝已經很少使用東林黨的人了,但是還是鬥個不停,未必就說是東林黨喜歡黨爭,誤國誤民,而是大明朝廷的體制已經毀滅和崩潰了,這叫根根子裡面爛了。
如果換做是朱元璋或者是朱棣這種鐵血的皇帝,手段強硬,目光遠大,估計還是可以力挽狂瀾的。
但是偏偏攤上的又是崇禎這一種,志大才疏,自以為是,又好大喜功的人,結果就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了。
其實現在全天下的官員都以崇禎皇帝勤政愛民,天天上早朝,每天都審閱奏章到五更為止而為榮,認為當今的天子還是非常勤勉的。
但是在劉布的眼裡,這一位天子最好是懶惰一點,如果他能像他的祖父萬曆皇帝學習,鬧一個28年不上朝,估計朝中的大臣還會搞得更好。
因為他崇禎皇帝一個人,即使就是再厲害,也不可能比他整套班子的官員們更加厲害,更加有才能。
說白了,現在的崇禎皇帝他勤政愛民為藉口,進行攬權,把更多的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實這對於大明朝廷的危害更加的嚴重,因為一個人的智力肯定比不上集體的智力。
所以劉布他明白一點,大明朝應該是要完了,我等就要積蓄實力,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