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偷樑換柱(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在各地都設有驛站,一般來說就是十里一個驛站。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他稱帝的第二十二天就下令整頓和恢復全國的驛站。
第二年,他又頒詔,把元朝的站一律改稱為驛,還有全國二百三十多處不雅的驛名改得更為雅緻。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大力從事邊疆地區的郵驛設施的建設。除西南雲貴地區外,朱元璋在東北、北部和西北邊疆地區,都開闢了驛道,設定了驛站,使中央和邊疆地區的聯絡大大加強。
朱元璋鑑於元朝驛站混亂的教訓,一開始就用嚴法對某些特權者進行了限制。他明白規定:“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意即不是國家與軍事大事,一律不許濫用驛馬或動用驛站的郵遞設施。
在朱元璋做皇帝的第26年,又頒佈了《應合給驛條例》,規定加上附加條件共十二條,限定了符合用驛馬驛船條件的人員,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驛傳船馬”,違者重罰。
本朝的法律大典《明會典》記載說:“自京師達於四方設有驛傳,在京曰會同館,在外曰水馬驛並遞運所。
會同館,是當時設在首都杗城的全國驛站的總樞紐,全國各地地方官的奏摺和上書,首先就是透過驛站抵達了會同館,再由會同館分類以後,轉住通政司進行分類,發向各部。
陳應元寫下了奏摺以後,他當然想用八百里加急,馬上就把他的奏摺上傳到京城去,但是他也知道這樣子就會給人一種巴不得置對手於死地的感覺,所以他就走普道的傳遞。
這一封奏摺離開了巡撫衙門以後,就被周輝他們盯上了,對方的奏摺一路西進,東三府的官道也只有一條,驛道也只有一條,都透過萊州,對方也都沒有專門繞過萊州的意思,那是因為傳遞的人也都也不知道這一封信,就是對付劉遠橋和鄭芝豹他們的。
周輝他也不會那麼傻,就在萊州府的地界動手,一旦事發讓對方查到了,這就麻煩了。
等這封奏摺穿過了萊州,到達了青州以後,他們就開始動手了。
驛丁一般都是騎著快馬,有了奏摺以後馬上就使用快馬傳到下一個驛站去,由下一個驛站進行傳遞。
他們只傳遞有緊急公文式樣的包袱,並不知道包袱裡面的奏摺具體內容,所以他們都是拿了包袱進行了簽收,馬上就開始傳遞。
他們就是在青州一個驛站之外設了埋伏,這位驛丁,他騎著快馬一路在官道上向前,誰知道馬失前蹄,掉在了地上,摔斷了馬腿,連自己的腿也都壓傷了,他沒有辦法,只好坐在地上求救。
因為這裡是官道,也是人流密集的地方,還是有人經過的,很快就有一輛馬車經過,對方是一個去青州探親的王員外和馬伕家僕,對方也知道他的事情以後,非常的關心,邀請他坐上馬車一起同往下一驛。
這位驛丁他也不虞有詐,就坐上了對方的馬車,至於他的馬,只能到了下一個驛站以後,再派人來把這個馬抬回去,看可不可以治。
驛丁他的腳受傷了,只能坐對方的馬車,對於這位員外老爺的熱情招待,他非常的高興,路上還打聽對方的身份,知道對方只是去青州探親的。
結果就是在車上他的包袱被換了,這位王老爺帶著他們到了下一個驛站以後,把他在驛站放下,也都直接朝青州官道走了。
到了這裡,這一個包袱也就被換掉了,但是這一站的驛丁,他絲毫沒覺得有什麼不妥,拿著包袱就往下一站傳,結果很快這一個包袱,就傳到了京城這裡去。
會同館總部馬上就把奏摺進行了分類,然後知道他是一方巡撫的緊急奏摺,然後就把它交往了通政司轉內閣處理。
地方巡撫的奏摺也只有內閣可以處理,這封奏摺傳到了內閣,首先分到了王應熊手上,他看到了覺得十分的奇怪,也都不出意外地傳到了溫體仁這裡去。
現在內閣共有五位閣臣,分別是溫體仁、吳宗達、王應熊、何吾騶、錢士升。
溫體仁,崇禎三年入閣,當今內閣首輔,資格最老。
吳宗達,二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