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候,京城中的君臣,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關寧軍的身上,但是在最為關鍵的時刻,關寧軍背叛了他們,令他們特別的憤怒,也特別的絕望。

這可是關寧軍,大明最後一支精銳部隊,而且他跟許多部隊都不同,別的部隊,都是拖欠糧響,欠得非常厲害,只有關寧軍沒有被拖欠。

而且他們也是少有的,擁有自己地盤的一支軍隊,也就是說這些軍隊他有駐守的地方,同時可以耕種,意味著他們的軍官,也都是大小地主,相當的有錢。

沒有大明,就沒有關寧軍的今日,許多人都認為,他與朝廷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說什麼也不會造反的,但是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居然就在朝廷最危難的時候,背叛了朝庭。

當朝廷的探子,發現關寧軍打著朝廷的旗號,出現在德勝門、安定門附近時,許多人惶恐到了極點,絕望到了極點。

崇禎皇帝,也都不例外,在此之前,他還積極的謀劃,準備拼死抵抗,在他的任上,又不是沒有出現過京城被敵人包圍的情況,最終敵人還是拿高大的北京城池沒有辦法,在各路大軍雲集勤王后,敗退而去。

可以說他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

但是他慢慢沒有想到,朝廷會陷入今天如此絕望的地步,京城周邊軍鎮雲集,軍隊卻沒有了,更為悲慘的地方,莫過於他們倚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關寧軍,居然成為了絞死他們的最後一根繩子。

朝廷的大臣和官員們,那是在吳三桂的部隊抵達德勝門附近以後,才發關寧軍,已經成為了敵人。

但是崇禎皇帝知道的更多,許建強的錦衣衛畢竟不是吃乾飯的,他也在這些地方派出有臥底,但是這些人打探不到核心的情報。

當關寧軍的高層,祖大壽他們等人,宣佈加入華夏軍的時候,整支軍隊,上上下下,這麼多軍官,波瀾不驚,朝廷派去的御史,還有巡撫地方的巡按,倒是反對。

只是在面對這些上管軍,下管馬的軍閥面前,他們根本就沒有多少發言權,當他們準備反對的時候,就被人一刀捅進了肚子裡面,再也發不出聲音。

許建強在這裡布控,知這裡的情報,但並不能左右其走向,當他們知道的時候,己成定局,他們能做的,也就是早一兩天讓皇帝知道。

關寧軍反了。

只是這樣的情報,皇帝他真心不想知道,就像一個絕症的病人,該吃的吃,該喝的喝,到了那一刻,自然老去。

而不是一大早,就知道自己要死了,然後就在等死,這還能安心吃,安心的喝嗎?

現在的情況,對大明而言,就相當於身患絕症,卻無藥可救。

本來是有一些藥的,偏偏這藥又用不了,一步步的看著自己走向死亡。

崇禎皇帝本來還在積極應戰的,知道這些資訊以後,他是徹底的絕望了,他感到了深深的無力,就是一個人無力推動千斤巨石一般。

其實何止是崇禎皇帝感到無力,就算他的大臣們,也都感到了絕望,感到了惶恐,感到了真正的害怕。

以前他們還心存幻想的,即使劉布從天津衛登陸,虎視京城,他們還有眾多的軍隊,可以勤王救駕,去打敗他們。

但是當關寧軍都投降了,他們那是真正的絕望和害怕,朝廷的官員可是知道,關寧軍的待遇,是明軍之中最好的,可以這麼說,大明朝廷負天下明軍,卻不負關寧軍。

許多人都在說,只有關寧軍,才是朝廷的親生兒子,其他都是後孃養的,就連朝廷許多官員都是這麼想的,但是今日,他們的親生兒子都反了,其他的那些後孃養的,還會不反?

他們期望關寧軍來救駕,洪城疇部,楊嗣昌不來就罷,現在連關寧軍都能反,其他的更不用說了。

朝廷摧著洪承疇和楊嗣昌,摧得這麼急,讓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南下,主要就是希望,能夠逼著他們儘快的決戰。

朝廷也都知道,他們這一支軍隊,根本不靠譜,是靠著一時的血氣湧起來的,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三通鼓過,他們就自我崩潰了。

現在剛好就是三通鼓過,氣勢正衰的時候,這可是令朝廷之中的大臣,驚恐到了極點。

他們還沒有收到前線的軍報,沒有任何資訊,顯示洪承疇和楊嗣昌會造反。

但是許多人都明白一點,洪承疇部楊嗣昌部,他們是憑著朝廷的權威,推動他們向前走,當朝廷沒有了權威,他們也就無以為繼了。

他們都可以想象,當下大軍最大的底氣,就在於朝廷,朝廷都受到威脅,面臨敵人的攻擊的時候,就是這一支大軍崩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