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順利透過(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臣們在聽取劉布關於直轄府的建議時,大臣們最為關心的地方,就是擔心要投入巨資。
這是用眼就看得到的,新建一座巨型的城市,一座皇宮,還有皇陵,這得花多少錢?華夏帝國收入很高,是大明的幾倍,但是也架不住這樣子的巨大的開支?國家要用錢的地方也多。
而劉遠橋因為自身原因,他又不想像朱元璋一樣,大舉徵召天下的老百姓負徭役,免費的為朝廷幹活,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成本將進一步的提高。
在大明一百兩銀子能做完的事情,在這裡可能就要四百或者是更多。
大臣們對於皇帝新建一座新的直轄府,一座新的皇宮,他們是敢於反對的,因為這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這紫禁城它不香嗎?南京皇宮不香嗎?
但是沒有一個大臣敢反對皇帝重修皇陵,如果皇帝要重修皇陵,你們這些人都大力的反對,都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是不是想造反?這叫圖謀不軌!
皇帝就要把你給滅了,都是一句話的事情,所以皇帝一句話要修陵,大臣們就算是從牙縫裡面摳出來,都得把銀子摳出來,這事是絕對不能停,絕對不能耽擱。
歷朝歷代的皇帝,基本上在登基的時候,就開始修自己的皇陵,這好像是從秦始皇的時代樹立的傳統,贏政當上了皇帝以後,就開始造自己的皇陵,大造特造,直到自己死為止。
而後來的漢武大帝,也是如此,這就成為了歷朝歷代皇帝的慣例,前朝皇帝祟禎,他為了省錢,沒有及時的修皇陵,而且也因為信了欽天監的話,說沒有好日子,結果到最後要用的時候,根本沒有,這就尷尬了。
新朝的皇帝,是不可能花巨資為前朝皇帝制造一個金碧輝煌巨大的皇陵,如果有,不妨拿來用,因為皇陵都是量身定做的,造出來以後不用也就是空著,崇禎皇帝最後得強佔的田貴妃的墓室,寒酸之極。
這可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以至於劉遠橋在登基的第二天,就是在考量自己皇的問題,正式的在京城的東郊馬蘭峪附近開始選地建造,因為處於京城的東面,所以又叫做華東陵,據說這裡處於燕山龍脈之正中,風水寶地,如無意外,以後歷代帝君的皇陵,都會在這裡建造。
所以說大臣們對於新建一座直轄府,興趣不大,但是對於製造祖陵,說什麼也要拿錢出來,就是因為如此,劉布才會得明白,造祖陵的錢,得讓朝廷出,其他的,他主要需政策上的支援。
這樣一來,大臣們就是想反對,都不能反對了,畢竟華夏的天下是劉家父子,太子爺要去老家這裡回饋故鄉的老百姓,誰都不能阻止,如果大臣們阻止了,會被冠你一個別有用心的罪名,更何況現在連錢都不讓你出,只是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支援,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嘴皮子上面支援。
所以劉布在提出了構想之後,大臣們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一致的透過了,並且表示只要太子爺一張指令,他們馬上無條件的配合。
朝廷的意思說的很明白,要建直轄府,一點問題都沒有,要什麼樣的支援都有,就是要銀子要物資沒有。
劉布也是知道朝廷困難,所以才會如此的決定,他知道如果向這些人要錢的話,那事是不可能辦成的。
劉布知道要發展一個地方,有錢未必能成行,但是有政策只怕會比錢更好使,只是這些當官的思想過於保守和老舊,不敢勇於創新而已。
就像是後市的深圳市,何等牛逼的一個地方,短短的幾十年內,就由一個小漁村變為了世界級的大城市,與京城相提並論,這不就是資本的力量,百姓追求富裕的力量嗎?
那時候中央也是在高調的喊話,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能做的就是政策上的傾斜,有了政策上的傾斜,要辦其他事,那還不容易。
劉布就是有心要把東三府變成另外一個深圳,世界級的大城市。
這裡是他的家鄉,又是他們劉氏家族的龍興之地,大力發展,造福百姓,這就是應有之義,否則他們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變成毫無意義了。
他們造反的時候,可是打著拯救天下蒼生,改善百姓生活的口號,但是他們坐上了皇位以後,卻知道要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的難,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說起。
劉遠橋的策略,是會改變現狀的,會令國家強大富裕,但是這需要時間,現在民生極其的凋零,發展也需要一個過程。
劉布的策略,那就是學鄧偉人的策略,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讓富起來來的人帶動其他的人,這樣達到大家奔小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