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進展順利(第1/2頁)
章節報錯
華夏軍在漢江碼頭,輕易的擊潰了李朝軍隊的總戎軍,把他們的大將李思成殺的狼狽而逃,這可是令李朝君臣為之驚呆了。
在此之前,華夏軍兵臨城下,他們那是小廟失火慌了神。
而現在算是炮仗扔進了螞蟻窩裡炸窩了。
朝廷上上下下,所有的文武官員,亂成了一團,不知所措。
兩大要塞,覺華島和南漢山城,都在華夏軍的進攻之下,看那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的樣子,應該就是陷落在即,兩大藩屏障盡失,就是他們進攻漢城的時候了。
漢城的防禦體系,也是依託兩大要塞而展開的,這就相當於巨人的兩大手臂,手臂都被砍掉了,人還能夠抵抗敵人嗎?
所以朝廷上下的官員,沒有什麼爭議,馬上就達成了一致,迅速的遷都。
大明的崇禎皇帝有骨氣的很,敵人兵臨城下,寧願身死失國,也不願意遷都,委曲求全的苟活。
而李朝的君臣們,則是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對他們來說,看見風聲不對,見機不妙,馬上就往北逃,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他們逃跑多,也都不是一次半次了,想當年壬辰倭亂,丙子虜亂的時候,他們都是打不過就逃,迅速的溜之大吉,等到大明的軍隊前來救援,或者是各道的軍隊前來勤王救駕,再反攻敵人。
在這方面,他們的戰術還是相當靈活的,相對於大明,則是非常的沒有骨氣,為人所鄙視。
但是他們可沒有這方面的負擔,他們認為活命比任何都要緊,只要人在地就會在,人亡地就沒了。
在這一點朝鮮上,君臣們他們是有共識的,因為且看大明崇禎皇帝,兵臨城下絕望之下自殺而死,其實他還有很多的地方,還可以召集很多的軍隊勤王救駕,但是他看見首都都丟失了,絕望之下,就自盡了,皇帝駕崩以後,天下臣民的抵抗之心,也就沒有了,迅速的丟了國家。
現在的大明,雖然還有數個行省,說是在奉大明為正溯,但是已經沒有了旗幟,已經沒有了頭領,群龍無首之下,被華夏軍掃蕩完畢,就是轉眼之間的事情。
崇禎皇帝自盡大明亡,現在天下大多數地方,都已經認為華夏帝國就是正統,奉其為主,進入新朝。
李朝不承認這點,其實一方面出自於對大明的感情,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趁火打劫,渾水摸魚。
因為他們發現新生的華夏帝國,雖然強勢,但是他們的敵人也都很多,強敵環伺,四面楚歌,內外交困,這麼多的敵人,意味著他們戰亂不斷,很久時間都沒有辦法顧及到他們,他們最好就是趁此機會擴張。
如果能把遼東奪取過來,恢復高句麗國的故土,那就是無上的光榮了,這也都是半島許多有志之士,畢生的夢想。
就相當於中土的政治家,始終有一種大一統的思想,一旦掌管了大權,就要想辦法統一天下,以證明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皇帝就是至尊。
但是他們這種冒險的想法,讓他們處於非常危險的局面,自己也都料想不到,華夏軍的反擊,會如此的猛烈,如此的兇殘,這麼快就兵臨城下,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所以李朝的李倧大王上下的君臣,在沒有多餘的選擇,就決定放棄漢城,往平壤方向逃去。
李朝實行的是三都制,意味著他們有三個腦袋,砍掉了一個腦袋,還有另外兩個腦袋可用,真正的生命力頑強。
因為不是第一次,所以大家也都非常的熟悉,馬上就收拾細軟,準備走人。
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迅速的撤退,等華夏軍徹底的拿下了覺華島和南漢山城以後,他們想逃就不容易了。
華夏軍圍攻覺華島和南漢山城,也都限制了他們極大的精力。
因為華夏軍的部隊,大多數都是使用火氣,只有使用火器才能夠最大的發揮他們的戰鬥力,所以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把他們的武器運送上來,要把武器運送上來,就得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本來他們的人力,已經用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