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橋出生於齊魯頂級豪門之家,作為頂級的豪門族長,即使劉遠橋本身就是一名支擊高手,身邊出入的時候,都有大群侍衛高手保護他們的安全。

自從起兵以後,他們父子就更加的注重這方面的事情,以前保護他們的只是侍衛處,後來擴編委侍衛團,在入主京城以後,居住著這麼大的一個地方,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城市,這就是需要組建一支更加強大的部隊,來保護他們,這也是皇族權威的體現。

而且他們的這一支部隊,必須體現一些特徵。

這就是,不單要保住他們的安全,還必須要保護朝廷和國家的安全,說白了必須在御林軍的範圍之內,再組建大軍,以保護他們整個龐大的利益體系,他們是從明朝的廢墟上建立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是不可能再推行明朝的那一套。

在開始的時候,明朝的那一套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些軍隊都沒有了戰鬥力的,也都失去了其歷史的使命,劉布就在此基礎上,開始建立一支全新的部隊。

一支相容侍衛、御林軍、京城戎衛功能的軍隊。

漢武帝時,於南軍新設兩支天子侍衛禁兵,一曰“建章營騎”,二曰“期門騎”,後改稱“羽林”、“虎賁”。

魏文帝曹丕在既有的“虎豹騎”(分屬虎營、豹營的騎兵團)中,選編精銳組成侍衛隊,稱武衛軍。

隋朝的禁軍有十二衛(左右翊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左右御衛)和東宮六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宋朝則稱禁軍,號稱八十萬,藩屏中央,威攝地方,這是強幹弱支的政策。

元代中央禁軍稱為宿衛軍,宿衛軍又分皇帝親自掌握的“怯薜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

明朝禁衛軍分為守備京師的師十二團營及衛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衛親軍。

華夏軍取而代之後,龐大的錦衣衛機構投降,雖然這些人投降了,也廢不能用矣,所以,開國之初,把錦衣衛恢復為侍衛的初始職能,不再讓他們刺探情報,後來又改編成了鑾儀衛。

鑾儀衛的最高負責人叫掌鑾儀衛事大臣。在他的下面還有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等。但是並不受到重用,只負責單純的皇家儀仗。鑾儀衛下面有養馬所、修車所,還有馴象所。鑾儀衛的工作就是皇家儀仗,比如鳴鞭的禮儀官,就隸屬於鑾儀衛。

鑾儀衛的普通工作人員就是侍衛。武舉錄取的武進士中,有百分之四十是不用去軍隊的,而是給皇帝當侍衛。

但是,皇帝的安全顯然不能完全靠鑾儀衛來保衛。他們的主要作用還是顯示皇家威儀。鑾儀衛舉著彩仗、金瓜,看著好看,真打鬥起來確實不頂用。所以,皇帝把自己的安全主要寄託在侍衛處。

之前,君王身邊就有侍衛,入京之後擴充成御前侍衛司。侍衛司只選擇各支部隊中的精英來擔當侍衛,還有,劉布直管的特戰隊,也屬於侍衛司,同時,全國武舉的第一名,也就是武狀元,按例授一等侍衛。第二名武榜眼和第三名武探花按例授二等侍衛。

侍衛司的首領大臣叫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的武官。下面還有內大臣、散秩大臣、一等到五等侍衛、不要以為侍衛是普通保鏢,人家可是品級很高的軍官,其中一等侍衛是三品官,最低的五等侍衛也是六品官。

有很多讀書人,一輩子也當不了三品官。一等侍衛編制只有三十個人,缺一個補一個。他們就是傳聞中的大內高手。所有侍衛司的侍衛合在一起,滿編制是五百七十個人。

這五百七十個人當中,跟隨皇帝左右、皇帝最信任的通常只有兩三個,這些人能帶刀跟在皇帝身邊,叫御前侍衛。再低一級是御前行走,再下面還有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乾清門侍衛不是隻能守衛乾清宮,而是跟著皇帝走,守衛皇帝的寢宮。皇帝在哪,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就守衛在哪。

但是小小的一隻侍衛司,是不能夠保證皇帝的安全的,所以他就在此基礎上,設定的御林軍,御林軍他既然有個軍字,自然就不是叫的好聽的,而是他確實是軍一級的編制,其人數不會低於三萬人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