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左右上呈來一份布塊,據說是崇禎皇帝的遺書,周輝拿過來一看。

這不是正式的旨意,而是崇禎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的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周輝拿著這一張紙,周輝不免發出一聲冷笑,任賊分裂屍體,無傷百姓一人,皇帝真的是這麼想嗎?

周輝他就是遼鎮的官兵,世世代代都在遼鎮這裡一邊當兵,一邊耕種,如果不是朝廷無能,丟失遼東,只怕他一直也都會這麼幹。

這遼鎮丟失了以後,他流落了關內,整個偌大的蓋州衛周氏家族,只剩下他一個人了,這麼多親人好友都死了,作為流落在關內的一位遼民,他可是知道,作為一個流民,多麼的悲慘,活生生的一條人命,連一條狗都不如。

在那時候,他就對朝廷充滿了恨意,充滿了絕望,他就在想,但凡朝廷稍有作為,都不至於丟失了遼鎮,讓他們流離失所,成為喪家之犬。

就算是朝廷稍有作為,派出一些官員,對他們這些人進行救濟和安撫,也都不至於讓他們這些遼東逃民,在關內變得生無所養,死無葬身地。

現在皇帝倒是說的高調,無傷我百姓一人,朝廷腐敗無能,官員魚肉百姓,天下的百姓,又何至於人人皆反?

如果不是天下百姓,人人皆反,大明兵又何至於垃圾至此,華夏軍一到,這些軍隊就畏敵如虎,望風而逃。

燕京城可是一個巨大的城市,有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如果讓它落在華夏軍的手上,不要說有這麼多的兵,只要有一萬多計程車兵,都能把它守得像銅牆鐵壁一般。

就像當年土木堡之變以後,京城的三大營、十二衛都團滅了,但是就是憑著一些臨時招募起來計程車兵,都能夠守住京城,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這就是因為民心還在這裡,百姓自強不息,不甘引頸受戮,奮勇參軍,殺退敵人。

現在皇帝倒是高調的說:無傷我百姓一人,早幹什麼去了?如果皇帝真的能夠身體力行,讓官員們都善待百姓,就算是天災人禍,也不至於令大明滅亡,至如此悲慘的地步。

一代帝王崇禎皇帝,在此駕崩歸天,崇禎皇帝也是周輝曾經宣誓效忠過的皇帝,看見他落得了如此的下場,不免唏噓。

負責搜捕煤山一帶的,就是吳襄父子的關寧軍,他們曾作為明軍的主力,防守在遼西前線一帶,這些將領也都是深受朝廷重任和賞賜的人,他們看見到了崇禎皇帝最後落得一個上吊自殺的下場,大家都充滿了唏噓。

他們這等人,本來是在山腳指揮搜捕行動的,本來是要計劃上來的,聽說皇帝死在了這裡,實在是無須前來,乾脆就直接的駐紮在山下,聽聞皇帝駕崩,他們也不免是唏噓不已,滿是傷感。

崇禎皇帝一死,對於大明來說,那是真正的滅亡了。

大明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崛起於淮泗,翦平中原群雄,打垮蒙古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歷十六帝,二百七十年,自崇禎十一年而終。

本來京城之中,各處都還有戰鬥在抵抗,還有華夏軍對一些頑劣的分子進行剷除。

但是當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的訊息傳了出去,像十級颱風掃過全城,所過之處,所有的人都震驚了,所有的戰鬥在這一刻起也都停止了。

在抵抗者的眼裡,崇禎皇帝都死了,大明也就滅亡了,抵抗還有什麼意義?

現在的華夏軍,也都開始想,皇帝駕崩了,大明滅亡了,你等拼死抵抗,又有什麼用?還不如歸順新朝,臣服於新朝的制度。

總而言之,當崇禎皇帝駕崩的訊息確認,傳了出去以後,所有的人都震驚不已,所有的戰鬥也都停止了。

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劉布他在正陽樓上協調部隊,指揮戰鬥,他的心裡面也是很緊張的,一天崇禎皇帝還在,大明就還在抵抗,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可這麼講,大明現在還有抵抗,就是因為還有皇帝,還有最後的希望,當崇禎皇帝確定自殺歸天以後,再也沒有了指望和精氣神了,這對華夏帝國招降大明其他的地方,大有好處。

現在大明還有很多地方,依舊是宣誓效忠於大明,依舊是沒有被華夏軍佔領,在地方官員和巨頭的帶領之下,舉著大明的旗號,繼續抵抗華夏軍的入侵,最著名的莫過於河南的朱燮元,雲南的沐家、還有兩廣、貴州、陝西等地,但是當皇帝駕崩的訊息傳了出去,他們就會放棄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