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布一行人,確實是前來祭拜崇禎皇帝的,但是卻沒有披麻戴孝,身上連塊黑紗都無,只是讓人送來了花圈輓聯。

估計還是臨時買的,墨跡未乾。

劉布率領著他的上百個手下,騎著馬,來到了東華門之外下馬行了禮,上了香。

劉布還命人送來了五千兩銀子作為奠儀,同時還帶來了花圈和輓聯,不過劉布他也都沒有說什麼,只是在這裡上了一炷香,做了一個揖以後,便帶著他的手下們,離開了此地,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做到最大的度了。

也只是表面禮儀而己,沒有任何特別意義。

但是有一個問題,這就是當劉布出現在這裡,並且上了香以後,朝中的其他官員,也都陸陸續續來到了這裡祭拜。

現在來到的,就是張至發等幾位閣臣,他們給皇帝磕了頭,上了香,卻是沒有說什麼,留下了奠儀,這便離去了。

這幾位大佬出現以後,朝中的文武官員,也都陸陸續續的來到,他們都是給皇帝上了香,行了禮,這便走了。

來去匆匆。

靜雲公暗中讓人做了觀察,前來祭拜皇帝,當場下跪的,有二三十人,行禮而不跪者五六十人,這些官員,大多數都沒有上孝,也都沒有哀慼的神情,只是漠然的來,上了一炷香便走,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逼著來的。

靜雲公在暗中觀察,也都發現,現場的有一些衛兵,他們也在默默的拿筆記一些東西,估計就是華夏軍的坐探,主要的就是為了記錄,有誰人來了,做些什麼。

換在以前大明在的時候,還有東廠的時候,也都有坐探,會這麼的幹。

這也解釋到了,文武官員雖然是來了,也都行了禮,上了香,也都來去匆匆,不敢說些什麼。

但這終究是來了,上了香,存了君臣最後的一份香火之情。

這些官員們來了以後,也像是開啟了某種門一樣,有許多的百姓和鄉紳們,也都來了,他們大多數帶來了貢品和一些碎銀,在場行了禮,祭拜了崇禎皇帝一家以後就走,來去匆匆。

他們在拜的,乃是他們最為尊敬的皇帝,曾經的天子,但此刻大明已經不復存在了,曾經的天子,也都駕崩仙去,他們這些做臣子所能做的,就是上一炷香,磕幾個響頭而已。

靜雲公知道,這些人趕來拜,多半還是因為劉布來拜了,他們才敢來,劉布不來,他們還不敢來,所以對劉布是有一些感激之意。

自從劉布來了以後,整個祭棚就開始沒有停過,一直都有人來此祭拜,靜雲公一一的做了回禮。

靜雲公來此,其實也是想找看,還有沒有皇族中人倖存,如果有的話,就由他來代理,給皇帝上香,捧著皇帝靈位,給皇帝送終,誰知道皇族中人,基本上都死光了,有的也都在外地,沒有人能接這差事,便由他來做了。

靜雲公不免感慨,想不到為大明披麻戴孝送終的,會是他這一個糟老頭子,遠看天上晴天依舊,但是大地,卻已經發生了鉅變,這便叫做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靜雲公他在想,如果不是為了給讓後世的人知道,大明是怎麼樣子的,他就應該抽身而去,退隱山林,了此殘生,作為大明的官員,他實在是無顏在出賣了大明以後,還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這裡,這不符人臣之道也。

當然他要考量的事情,也都還多,大明已經是滅亡了,皇帝一家子也都不在,以後就是華夏軍的天下,現在為皇帝停靈三天,超度了三天亡魂以後,就得下葬,這下葬該下在哪裡,也是一個問題。

比如說懿安太后張嫣,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了,因為熹宗皇帝在上位以後,就開始造他的皇陵,當了七年皇帝,死了以後,就開始入住他的皇陵。

天啟死了以後,朱由檢把他追封為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皇陵便命名為德陵,天啟皇帝風光大葬以後,停靈八十一天,讓天下臣民,披麻戴孝八十一天以後,便移靈至德陵,入土為安,在德陵還有有張煙的位置,等到她百年以後,也都入葬此地。

這是大明的舊制,只有皇后,才有資格跟皇帝共用一皇陵,至於其他的妃嬪,只能夠按照其規格,安排在不同的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