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用人不同(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朝廷奉行的是禁海的政策,其實行禁海的政策,主要就是因為為了對付元朝末年,被太祖皇帝朱元璋打敗的張仕誠、方國珍等人的舊部。
這些人他的主公雖然已經被打敗了,但是依舊不肯接受明軍的統治,繼續盤踞在沿海一帶,燒殺掠奪,繼續對抗明軍。
對於這種頑冥不靈的人,朱元璋也沒有辦法,只能選擇趕盡殺絕。
但是海戰非其所長,大海更不是一個農民所能夠了解的,他乾脆就實行封關鎖國的政策,下令國家禁海,片板不動不得下海。
希望能夠對這些勢力趕盡殺絕,原來有一句老話,叫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此一來,反而讓他逼反了更多的人,讓這些人都成為了倭寇。
在大明強大的時候,這些倭寇和海盜,不敢跟大明對著來幹,只能夠偷偷摸摸,但當大明勢力衰退的時候,就出現了倭寇之亂,變成了可以威脅他們國計民生的龐大的反對勢力。
其實這些倭寇是怎麼來的,許多人都明白,真正的倭寇只是佔了極少數的一部分,大多數的還是這些鋌而走險的海商,還有這些冒險家們,有一些混不下去的貧苦的漁民。
這一場倭寇之亂,就禍亂了大明東南沿海一帶幾十年,甚至山東都司的軍隊,一開始組建,其組建的初衷,就是山東備倭司,說白了就是要準備對付這些倭寇的。
大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倭寇之亂平定了,但是他也到了日落西山之時。
像劉遠橋這種目光遠大,見識不凡的人,他則是有另外的看法,他應認為海洋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從海洋上得到的,絕對會比在田地裡面得到的東西多。
當然他有這種看法,也與他是一個海邊的漁民之後,在海邊長大有關。
他們劉家也都是從事海上走私活動的幾個大家族之一,從海上走私,把這些貨物運往日本或者是南洋去,獲得了幾倍的利潤。
這遠遠的比在土地裡面刨食來的香,所以劉家擁有龐大的船隊,也都在運河一線擁有運河的四大船隊之一,既為自己運貨物,也都從事走私活動,這讓他們日進斗金,收入豐厚。
這不比在土裡面刨食要香嗎?
劉遠橋他安排兒子跟鄭家聯姻,說他不覬覦鄭家的那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是假話來的,結果也如他所願,他們在與鄭家聯合以後,他們的力量上了一個檔次,這件事情對於劉家的重要性有多大,不是那些只會在陸地上混的人所能瞭解。
劉遠橋就明白,跟鄭家的結盟,讓他們的勢力,擴大一倍不止。
而且他們也都成功的把鄭家的艦隊收歸旗下。
對於鄭家那一支龐大的艦隊,劉遠橋是涶讒欲滴,眼紅不已,鄭家能夠如此的豪橫,如此的牛逼,連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東印度公司,都得向他們交保護費,這就是因為他們是這一片海域最為強大的勢力,不向他交錢,你是不可能安全平安的透過。
劉遠橋最瞭解自己的弱點,他就在想,如果朝廷那幫人能夠稍有決斷和眼光,早早命令鄭家出兵去對付他們,估計他們劉家,現在可能已經退守登州或者是萊州一帶,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打和圍剿,朝不保夕。
但是朝廷就是拿不出這種魄力和勇氣,當然這也與他們一直派人離間朝廷與鄭家的關係有關。
更令劉遠橋他欣喜不已,那就是他們成功的吞併了鄭家的艦隊,把這一支龐大的艦隊收歸旗下,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如果說這件事對劉家有什麼意義,其一就相當於他們的軍事力量,擴大一倍不止。
可以最慢的講,朝廷在海面上對他們鄭家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點招數都沒有。
劉遠橋對於一手促成這一件事的王胖子非常欣賞,他對左右的人說道:“此人雖然不學,卻是有術,是個能人,東昌知府不是出缺嗎?就讓他去當好了。”
王胖子也不是白身,他身上也都掛著山東布政使司右參議的頭銜,不過這只是一個空銜而已,有級別無實權,還不如一個縣令,之所以掛著空銜,就是讓他去鄭家談判的時候,身份也顯得體面一些。
鄭芝龍吹牛,他是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人。
現在他完美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對此劉遠橋是非常欣賞,劉遠橋他一貫的手段,這就是有功一定要賞,有過一定要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