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在人數上的劣勢,只能夠以地利來抵抗敵人的進攻,所以他們是進行了兵力的收縮,形成了拳頭。

不要說他們深入河北的地帶,就是他們山東的一些地方,他們基本上也都放棄了一些偏遠的鄉鎮和縣城,然後把兵力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府城之中。

華夏軍現在負責山東的,就是以前劉遠橋的幕僚王文東,此人師從靜雲公,長期追隨在劉遠橋身邊,是劉遠橋的第一親信,十分的器重。

在華夏軍南下江淮以後,他們就把留守山東的重任交給了王文東,王文東雖然以前只是一介白身,而且還是幕僚,但驟然得此高位,卻沒有別人想象中的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在山東巡撫的位置上,他做得有條不紊,十分的穩,王文東就發現明軍一旦對山東展開攻擊,他們最北的東昌府就將會首當其衝。

雖然他們的部隊已經攻進了北直隸的河間府和滄州,但是他們明白這兩地孤懸在外,補給線十分的長,一時半會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要長期堅守,就不太可能,也都守不住,所以他就制定了戰略收縮,焦土抗戰、節節後退,誘敵深入,伺機反擊的政策。

當然他也都明白,就算是山東團結一致,估計也不能夠抵擋朝廷七十萬大軍的圍攻,所以他救急的文書,早已經飛向了南京。

並且更令他頭痛的,就是人數多達百萬之眾的漕幫,開始叛亂,公開的拒絕與官方進行合作,處處的與官方進行刁難。

王文東沒有猶豫,當機立斷,馬上就開始派兵鎮壓,但是對方人數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採取的是某種遊擊的政策,他們一方面拒絕與華夏軍合作,一方面又阻止別人與華夏軍合作,而且還破壞了運河,讓他們透過運河運送兵力,調送物資的計策完全的落空。

這讓王文東十分的頭痛,雖然王文東已經在派兵進行鎮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漕幫就是盤踞在這一片土地上的地頭蛇,已經盤踞了幾百年,他們的勢力根深蒂固,滲透到官府的方方面面,甚至許多當官的,就是他們的子弟,就算不是他們的子弟,雙方也稱得上是鄉里鄉親,許多人都遞得上話,相互都認識,他想讓這些兵去鎮壓這些人,又怎麼可能?

所以王文東鎮壓的政策不太理想,當然這也與王文東的兵力不足有關,如果不是他現在進行全面的戰略收縮,又面臨著敵人七十萬大軍的圍攻,他可以抽調出更多的兵力來鎮壓,這些漕幫人數,雖然多達百萬之眾,其實也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基本上做得到是兵到亂平。

問題就是,此時此刻的華夏軍,他不敢抽掉所有的兵力用於鎮壓漕幫之亂,而是抽調大量的兵力,鎮守他們的邊關重鎮,還有維護糧道等等,這才讓漕幫開始做大。

這樣的局面是王文東料想不到的,在他預想之中,在二月初之時,最少將會有十萬大軍進入山東,在他們預定的糧倉之中,最少囤積了超過五十萬石的糧食。

有兵有糧,他就有足夠的底氣抵抗敵人的入侵,即使打不贏,他也都可以拖住敵人的步伐。

誰知道到了現在,連預定的物資和兵力的十分之一都還沒到,這就令王文東都有些害怕了,他不知道是上面信心不足,準備放棄了山東,還是下面的漕幫真的鬧得這麼的兇?或者是兩者有之吧?這令他內外受困。

王文東有王文東的想法,而華夏軍高層則有整體的部署,王文東在懷疑,高層的部署,未必就是以山東本地人的利益作為優先,作為山東的本地人,王文東始終認為,應該以維護本地人的利益,作為第一優先的選擇。

但是看來上面的政策是要犧牲山東啊!這是令他憂慮不已。

漕幫這一群蠢人,他是恨之入骨,恨鐵不成鋼,這一群人真真正正的是一群蠢人,幫助劉家了以後,就開始自大,開始要官要響,不成以後居然敢投靠朱明朝廷,為朱明朝廷做事。

而且他們也真夠傻的,他們為朝廷做事,人家轉手給把他們給賣了,他們這邊鬧事,朝廷沒有出兵響應,反而在一邊看熱鬧,看著他們死傷慘重。

更蠢的就是,王文東都表示對這些人的這些既往不究,就希望雙方能坐下來,好好的談談,最好是以和為貴,山東人不打山東人。

但是這些傻屌,居然認為朝廷勢大,平定天下,指日可待,居然不願跟他們這些反賊交談?這真是令他覺得豎子不足與謀也,不合作,只能對抗,山東生靈塗碳,死傷慘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