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布說道:“你做得很好,本帥非常滿意。”

李定國這才昂然地站了起來,李定國大聲說道:“聽聞大帥大駕光臨,襄陽軍民傾城前來歡迎,請大帥檢閱。”

劉布看見了這麼多的百姓,軍民盛裝前來,場面是非常浩大和熱鬧,他顯得有些高興。

這時一個老者端著一碗酒,越眾而出,大聲的說道:“大帥披堅披銳,誅暴明,救萬民於倒懸,請容老朽敬大帥一杯。

這就是地方耆老,代表著地方勢力向他們歸順之意。

劉布不敢怠慢,整了整衣冠,然後正色的說道:“華夏軍乃華夏子民之軍隊,來自於老百姓,願與天下百姓共約,遵紀守法,共享天下太平。”然後頭一揚,把這碗酒喝了。

劉布喝了這碗酒,就令這些人大為放心,敬酒是假,地方向華夏軍臣服是真,到了此時此刻,即使這些地方的百姓再心向大明,也都知道勢不可違了,南北對峙之勢形成,如果不效忠於華夏軍,就估計會被他無情剷除。

華夏軍仁慈時愛民如子,狠辣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

華夏軍在整個南方,大勢已成,沒有人可以阻擋他們的崛起,心向大明的不是被殺死,就是隨朱燮元北撤,時代再次將人割裂,讓人走上飄泊的命運。

這位鄉紳敬酒了以後,就由襄陽知府費陽光帶領著,數百名官員一起向劉布遞交了歸順表,表示對華夏軍的歸順。

對於投降的費陽光,劉布表示了極大的尊敬,他說道:“費公此舉為了百姓,為了華夏帝國,避免了許多無謂的犧牲,免生靈塗塗碳之苦,此乃善舉也。”

費陽光作為投降二臣,本來心中是充滿了忐忑不安的,他可是知道劉布是一個不好說話的人,在這個時代講究的是氣節和道德文章,有誰會對二臣有所禮遇的?

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侍二主。

如果是史家著書立說,還會把它列入二臣和降臣之列,但是劉布卻對他表現出了極高的評價和評語,這是為了國家和百姓,有這樣的評語,估計就可以洗去他身上的汙點了。

費陽光十分感動,他感激的說道:“願為大帥效死。”字越少,意義反而越大。

費陽光他的投降,是貪生怕死下的半推半就之舉,他是看見了風聲不對以後,才開始向華夏軍投降的,一開始是不樂意和不情不願的,用別人的話來說,這就是進窯子的姑娘,一開始是強迫的,由不情不願到主動。

費陽光他就知道,在襄陽城中有許多明朝的遺老遺少,就是稱之稱為窯姐的。

劉布為何對費陽光另眼相看?因為費陽光本來就是明朝襄陽府的知府,管理著兩州七縣之地,有很多很多的門人,在本地有很多的威信,只要他出面招降,估計這些地方的實力派大多數都會選擇歸順,對穩定地方很有幫助。

劉布就知道一點,作為湖廣北部的第一重鎮襄陽落入他們的手中,他們現在所要考量的就是儘快的恢復生產,恢復民生。

還是一句老話,他們要把這富裕之地變成他們的糧倉,而不是變成他們的包袱,費陽光所能發揮的作用這就大了。

且看有這麼多人身穿官服的人,跟在費陽光的背後,這就知道有多少人願意追隨於他了,劉布對費陽光說道:“襄陽府的事情,就有勞費大人,相信以費大人的能力,加上地方諸賢的共商盛舉,一定可以把襄陽治理的更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

劉布他對待投降他的人,還是以禮相待,他才不是那種道德潔癖的君子,只要能夠為我所用,他不在乎對方是卑鄙小人,還是道德君子?

其實有一句話叫做人無完人,即使道德文章非常好的人,也不見得就一定是一個忠臣,吳宗達還有錢謙益,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劉布倒是欣賞盧象升、朱燮元這種人但是這種人,寧死不屈,寧折不彎,如此忠正,誰人不欣賞,只是這種人,不會為他所用,還會成為他們最大的敵人。

他為了拉孫傳庭下水,可是費盡心思,費盡了手段,如果不是把他逼得絕走到路上去,也都不能把這人拉到他們的旗下。

就現階段而言,他們用人沒得選擇,只能夠用,你不用別人就會用,就是這般的簡單。

所以劉布對於投降的費陽光,他是以禮相待,甚至比費陽光更差勁的揚州知府高望,同樣的以禮相待,委以重任。

但是對待他們內部的叛徒,劉布可是絕不手軟,劉布可是命令他的國安局,但凡有人投靠敵人者,一律格殺勿論,即使對方逃到了大明控制的地方,都必須千里追捕,殺個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