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強雖然很痛恨劉遠橋,但是在許多時候,他卻是在模仿劉遠橋,學著對方的做法,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能有今天的地位,很多都是從劉遠橋身上學。

許建強他雖然很不服氣,劉遠橋看他不上眼,但是在內心的深處,他還是非常認同劉遠橋的,認為他是一個厲害的角色,與之相比,他們就是小巫見大巫。

許建強是在報復劉遠橋,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超越劉遠橋。

在大明的官位體制裡面,許建強他現在的官位比劉遠橋還要高一點點,但是劉遠橋早已經不在大明體制這裡混了,搖身一變,變成了華夏帝國的監國王,眼見他就要登基為皇,成為一代的開國皇帝,這樣的功業,自古以來都沒有幾個人可以相比,許建強區區一個閹人,又如何能相比?

許建強本來就是在想報復劉遠橋,在報復完劉遠橋以後,他就有收手之意,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皇帝和皇后如此重用於他,君恩如山,這讓他內心充滿了感激之意,自古就有一句話,叫做士為知己者死,皇帝如此重用於他,許建強又怎敢此時抽身而去?

到了這一步,許建強也知道自己必須進一步的未雨綢繆,為大明出謀劃策,做更多的事情了。

如果是以前,他一看見風聲不對,馬上可以抽身而去,繼續過上他富家翁的生活。

但是既然皇帝視他為靠山,視他為國士,他就必須要做一個國士該做之事。

作為一個國士,這就是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如果他真的能夠扶保大明,殲滅了華夏帝國這樣的功業,古往今來的所有宦官,又誰人可比?

許建強心高氣傲,但是因為身體殘缺,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列入了一個閹人,古往今來的閹人之中,最為牛逼,最受歷史所崇拜的,自然就是太史公。

但是他自問沒有太史公這等學問,本朝的鄭和也是頂尖的人物,揚威四海,名垂千古,但是現在的政治環境,已經不適宜他當為另外一個鄭和,他就在想,既然朝廷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混亂局面,就由我匡扶皇帝,扶保大明,平定天下,剷除劉賊便好。

本來許建強,在剷除了華夏軍的國安局以後,就有一種想法,就想抽身而去。

他知道華夏帝國一定會報復許建強,劉遠橋很想殺他,許建強偏偏就躲起來,讓他殺不了,成為永遠的遺憾,一樣也是報復的一種手段。

但是皇上如此的信任,又讓他如何敢輕言離去,許建強滿腔熱血,但現在他也就是隻在想,實際有點不太夠用。

許建強作為劉府的大管家,他的管理能力是有的,也算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大明現在的局勢,又豈是一兩個聰明人所能夠力挽狂瀾的。

對於這些軍國大事,許建強他也不懂,也不知道如何的扭轉局面,但是他決定,他只做他自己知道的和該做的。

許建強就知道,軍隊離不開糧響,大明的軍隊只要有糧響在,還是有一定作戰能力的,所以他就想方設法,弄來更多的糧響給幾位大帥,看他們能不能力挽狂瀾。

許建強他屢試不中,但是對於讀書人,卻有天生的畏懼,他自己怎麼考都考不上,對方卻輕易考上,他就認為,這些人比他聰明。

既然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大可以交給這些像楊嗣昌、洪承疇、朱燮元這樣的大人物,由他們來解決好了,他們都是忠於皇室,忠心不二的人物,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軍餉和糧食,也有足夠多的軍隊,至少可以跟華夏帝國一較高低吧?

以前有人吹噓,華夏帝國是天下無敵的,他們的軍隊,所向無敵,無人能抗,但是朱燮元可是在夷陵一戰,證明了在華夏軍也是有弱點的,在特定的環境下,也是可以把他們給搞死。

也就是說,只要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糧響,也可以殲滅敵人,許建強想到了這裡,決定該儘快實行他為皇帝籌備糧響的計劃了,至於皇帝遲遲沒有點頭,那就算了,由他自己來做算了。

這並不算是違抗聖旨,欺君門罔上,而是不讓皇帝難為情而已。

自古忠臣者,君憂臣辱,君辱臣死,這樣才是忠誠,但是現在大明的忠臣,扭曲得不成樣子,他們居然以跟皇帝對著幹而出風頭,用這種方式自命諍臣,這樣的人,許建強鄙視的要死,豎子不足與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