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方隨時夾擊過來,就能把它給碾碎,更慘的就是,此地不產糧,大量的糧食必須從外地運進,以前他們用運河這一條策略,為他們運來了大量的糧食,但是現在運河被切斷,南方被攻佔,他們無法使用這一條了,還不知道從哪裡運來這麼多糧食供京城之用,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們就不要談南北分治和立足的問題,他們現在首要考量的,其實是活命的問題。

這也是劉布意識到了這一點後,即使是朱燮元率領十多方大軍北撤,這是縱虎歸山,後患無窮,但是他也知道,這條老虎跑去了貧瘠的地方,能餓死人的地方,他就成不了老虎,只怕會變成一條土狗。

也可以換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華夏帝國跟大明帝國之間的爭奪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是軍事力量的對碰,現在可能就是資源的爭奪,在這方面華夏軍已經處於領先的地步,他們所擁有的優勢,是大明無法擁有的。

所以說許多人對於朱燮元望風而逃,逃進了北方,表示非常的憤怒和不爽,也只有劉布到現在才才意識到這一點,朱燮元留下來不見得就是好事,他逃了也不見得是壞事,總之華夏軍都面臨選擇,而他的選擇,又是會產生自己的料想不到的後果。

只是現在,劉布所有的計劃都在自己的設想之中。

華夏帝國佔領了這麼多富裕的地方,又這麼有錢,正是他們全力擴軍的時候。

雖然現在的華夏帝國,擁有二十萬軍隊,但是這二十萬軍隊跟北方大明從數量上相比,其實一點都不佔優勢,只是他們都是精兵,戰鬥力比對方強。

但是他們父子也意識到一點,如果他們要一統天下,即使他們擁有二十萬家丁級的部隊都不夠,他即使擁有二十萬精兵,但是把這二十萬精兵分攤在全國十幾個行省,也就不多了,一個行省一萬多人,稱不上是兵力雄厚。

他們父子估計,他們要一統天下,以目前大明所控制的地方而算,如果要保持絕對的優勢,至少必須擁有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如果他們對關外的東北感興趣;對蒙古感興趣;對遙遠的西域,天山南北路感興趣,需要的軍隊就更多。

所以劉布在打跑了朱燮元這一個大敵以後,他就要考量另外一些迫切需要的問題了,那就是全力擴軍了。

華夏軍的天下是搶過來的,所以他們必須保證足夠強大的武力,才能夠守住天下。

一句話說來,可能是有些諷刺,那就是他們可能用二十萬軍隊打下了天下,卻不能用二十萬軍隊來統治天下,所以擴張軍隊,勢在必行。

也是劉布他感到突然間沒那麼急的原因,既然對手跑了,就讓他跑了好了,反正雙方遲早終有一戰,今日的華夏軍勢力還弱,等到他擴張到百萬級別的時候,就是對方吃苦頭的時候了。

當然這也讓劉布為之而頭痛,以前領兵打仗的時候,要想的事情相對簡單,這就是用盡一切手段和資源,打敗敵人就好了,現在他所面臨的問題就更多了,不單止要打敗敵人,還要考量的,就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如何的統治地方。

大明統治這一片地方二百多年,他們其實也算是深入人心的了,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是支援大明,為他們而努力白,在原版明滅亡以後,還是有這麼多人,想方設法的反清復明,這就是一個問題。

劉布就知道一樣事情,佔領了大明的地盤,打垮了他們的軍隊,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跟大明爭奪民心了。

當然要搞這些東西,華夏帝國他們也是處於佔優的地方,主要的就是他們佔據的是富裕的地方,糧食的產地,擁有足夠多的物產,資源充足,他們自然就可以從容的做許多收買人心的事情。

北方的大明則相對坑爹,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缺錢缺糧,這就意味著他們許多事情都無法貫徹。

比如說皇帝和朝廷他不想收稅,但是不收不行,不收朝廷就得滅亡,就得就得無糧可發,無兵可用的。

而雙方正處於爭奪明心,爭奪天下之時,一方面是輕徭薄賦,收買人心,另外一方面則是敲骨吸髓,竭澤而漁,最後結果會怎麼樣,大家不用猜都知道。

但是對於大明帝國來說,就算明知道結果,他們也都別無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必須首先活下去了,再考慮其他的事情,這就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明知道是有毒,但是為了活命,得先喝了止渴再說。

劉布也就是意識到這些問題,他才發現,我應該不急,應該消化眼前的地盤,擴張自己的實力,然後再慢慢陪他們玩,這樣更好。

這也就讓他的行動,變得寬鬆起來,沒有那麼緊張了,乾脆慢慢的行軍,這可以讓他琢磨一些事情,對未來進行規劃,劉布率領萬人精兵,由抄近路改為步騎齊發,水陸並進。

劉布改為坐船,紫青的艦隊為他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