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聯手守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定國作為張獻忠舊部,在張獻忠死了以後,就投了華夏軍。
曾經有一段時間,跟在劉布的身邊學習。
劉布就有一個侍從處,是專門負責保衛他的,他這侍從處由一大批文武雙全的年輕人組成。
能加入侍從處的,要麼是才學出眾,要麼就是武藝高強,李定國是兩種都略懂一些的人。
華夏軍士兵之中,大多數人都是不認得字的,就算認得,也是勉強認得字,如果組成一起,就不知道是啥意思的那一種,李定國是極其少算是才學出眾的人,他的武藝和馬術也都相當的厲害,在侍從處混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被打發了出來,去外面歷練。
值得一提的就是,陳文若、孫可望等人,都侍從處呆過,認識劉布,也跟他說過話,接受過他的教導。
他們倒是想學著大明通俗的慣例,就是拜劉布為義父,雙方的聯盟就牢不可破了。
在許多邊關大將中,都是很通俗的作風,他們選拔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收在身邊,加以磨練和使用,如果發現可造之才,就收為義子家丁,為自己出力,收為義子以後,就不可能被朝廷和敵對勢力所拉攏了,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主家出事,義子也得跟著倒黴。
不要以為當人的義子是很丟臉的事情,所有的軍官都爭先恐後的爭著當,因為是這時候的風氣。
劉布卻不好這口,我兒子還沒有,更坑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年紀還大?
這些侍從處的軍官,也都沒有放棄,不願意收義子,收做孫子都行,想當年大太監魏忠賢得勢的時候,權傾天下的時候,無數的人爭先恐後的當他的孫子。
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當他的義子,稍差一點的,只能夠爭當他的孫子,人稱四十孫。
打個例子,就連當年名聞山東,一手製造了吳橋兵變的山東三礦徒,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等,其實都是東江總兵毛文龍的孫子,還特意的改姓毛,排在了毛文龍孫子那一輩去。
只是毛文龍這一個後臺倒了以後,他們才不好意思繼續掛著這招牌,然後就做改回原名。
劉布他並不喜歡如此,七尺男兒,頭頂青天,腳踏實地,膝下有金,敬天法地,上承祖先,下傳子孫,這改姓侍主,實委是折辱人。
但這些人也都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或苦心,劉布做出了折衷,他知道這時候這些人就喜歡用宗族或者親情的關係來維繫這一切。
劉布勉強允許這些軍官,可以叫他老師。
雙方勉強算是師生的關係。
這是效法蔣校長。
這就令侍從處的官兵們頓時精神大振,他們雖然只是門生,但是卻稱得上是天子門生,處處都高人一等。
雖然天子門生,處處高人一等,但是外放的時候,劉布並沒有故意的提拔他們,他認為這是拔苗助長,都是讓他們由最底層的的隊正做起。
作為他的劉布的侍衛,當一名小小的隊正,這是綽綽有餘的,要當其他的大官,這就要先考驗一番再說。
陳文若、孫可望、李定國就是透過最為艱苦的考驗,脫穎而出,所以劉布也都完成對他們的承諾,予以重用,能夠打下這座大城市的,讓他們守住這座城市,這是沒有問題。
因為有了陳文若和孫可望例子,李定國才敢暫時的封自己為襄陽防守使,暫時接管所有的權力。
他這個權利是自己給的,也是不穩定的,如果劉布一句說剝奪了他的或者是不給,他就什麼都沒有,但是他很快就收到了來自軍部的命令。
軍部正式授權他組建襄陽師,他就是襄陽師的師正。
李定國由騎兵隊正,躍升為襄陽師的師正,稱得上是一步登天。
但是他沒有驕傲和膨脹,這並不是他沒有個人喜怒哀樂,他也是有的,他前腳才接到了升他為襄陽師師正的軍令,後腳就傳來了夷陵大敗的訊息。
隨著夷陵大敗,來的還有從長江上游退下來的紫青艦隊,看著這些狼狽不堪,臉色如土計程車兵從船上走下來,李定國不敢相信,這就是名聞天下的青州師的精兵,他們被打得魂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