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清流書生(第1/2頁)
章節報錯
徐國公他此刻最缺的,是能打仗計程車兵或者是帶兵打仗的軍官,如果有足夠計程車兵和軍官,他就有把握保住南京城,守住這裡。
南京城也都是大明文人彙集的地方,也都有許多的清流官員在這裡,當劉家軍兵進江南,圍攻南京以後,就有許多人團結在徐國公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
但是對於這些人,徐國公他是感覺到一點,那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雖然這些人也都知道,他們在保家衛國,在保衛他們的家鄉,在與反賊做鬥爭,但是他們這些人,所能夠提供的幫助,還不如一名普通計程車兵。
大明這幾十之朝政,大夥都耳熟能詳的就是其黨爭,最著名的就是東林黨和閹黨之爭,但是東林和權閹之爭僅是大明黨爭的一小段,朝中的黨爭歷史悠久,內容豐富。
崇禎二年史上最大的文人結社成立,成員以清流自居,反對貪腐弄權,影響日益壯大,復社被時人評價為社局朝局,互為表裡。但是,復社清流參政入仕,因其利益不同,內部逐漸派系林立,矛盾集中。
復社,崇禎二年建立於蘇州,復社自我標榜為文社,主旨是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這顯示的是當代的經世致用思想。
復社由江東的多個文社結合而成,如,雲間幾社、香山同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歷亭席社等等。
如果單純以復社主旨來定位復社的性質,主旨是學術研討。但是在這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復社註定不是簡單的文學會,它必然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團體。因其構成之初就是多個文社的聯合,所以復社成立之初就有派系色彩。
關於東林黨和復社的關係,所多人認為復社與東林黨一脈相承,即復社繼承了東林黨的政治、治學主張,以經世致用為準繩,因此可以認為復社是在東林黨的強烈影響下而形成,在普通老百姓眼中,他就與東林黨無異。
當然,崇禎二年的復社僅僅是名義上的結合,實際上覆社下轄的各個小社還是單幹,其成員與閹黨鬥法僅為個人行為,不能代表復社全員看法。至崇禎八年,這種脫離團體單幹的行為逐漸力不從心,最終在現實政治利益面前,復社趨向於抱團,最終形成了復社政治集團。
東林黨是復社的直系父母,東林黨的部分成員也加入了復社,這一部分人為行文故,稱之為東林派,就是復社中最激進也是最具政治色彩的人。崇禎八年東林派建立了桃葉渡同難大會,這是復社轉型向朋黨發展的標誌之一。
復社立社之初就派系林立,結構鬆散;文人又自視清高,眼高於頂,互相不服,自然產生矛盾。
其次,復社既然由多個文社構成,社員因地結緣、因鄉結情,地域出身的不同,進而造成復社內部小團體間對閹黨態度的不同。
儘管現在這些復社的人員,他也都明白,跟劉家軍這樣的叛軍在作對,這才是真正的大義,以前他們一直跟閹黨在做鬥爭,但是跟他們作鬥爭的閹黨,沒有危害天下,反而他們一直沒有做對的劉家,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變成了天下的大害。
閹黨己成昔日黃花,秋後蚱蜢,而劉賊則勢如猛虎,市井之間有熒惑之言:代明者劉。
所以劉家也就變成了東林黨和復社討伐的物件,但是劉家軍發展的實在是太快,其聲勢也都浩大,短短的幾年之內,就席捲了山東,橫掃江淮、直逼南京,這樣的聲勢,可是要坐天下的。
這些人本來是公然的聲討劉家,對付劉家的,但是在劉家有如此的聲勢,以後他們就開始分裂,他們就開始相互的扯皮了。
特別是傳來,他們的領袖人物之一,錢謙益居然也都投降了,鎮江能夠獻城而降,就是出自於錢謙益的勸說,這可是令他們非常的沒有面子。
他們這些讀書人,就是清流文人,個個都把他的名聲和氣節視比性命還重要,許多人都認為,性命只是一時,名聲卻是千秋萬代的,作為一個文人,他失節比丟命更加的令人不恥。
他錢謙益居然投了劉家,這就跟婦人失節,沒有什麼分別,這就是丟人至極的事情了。
錢謙益他作為清流的領袖,文人的領袖,居然投靠了劉家,這也都是令他們這些文人變得很沒有面子,他們的地位直線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