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後世的滿清,他們打到了這裡,打到了門口,這些官員也都沒有想過利用這最強大的防禦體系來抵抗敵人,而是主動的獻城投降了。

所以說當年的太祖皇帝,他耗費了無盡的心血,無盡的人力物力,所建造出來的巨型城市,並沒有發揮他想象中的作用,特別是朱棣遷都了以後,南京的地位在下降,繁華程度不比京城,但是在軍事方面卻遠遠的不如。

現在的京城之中,那就是亂成了一團,亂成了一鍋粥,當他們聽說劉家軍拿下揚州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亂成了一團了。

因為根據以往的習慣,南京城它也是管南直隸十幾個府而已,對於其他的行省,都沒有辦法進行看管,所以朝廷才會派吳宗達作為江南的督師,負責調動整個江南的資源,南京方面本來一直就是有名無實的,現在好了,連這一個最基本的名都沒有了。

問題坑爹的就是,他們前腳才完成了對明面權利的交接,後腳就發生了揚州之亂。

他們把陳文若的起兵稱之為揚州之亂,其災難性的後果,並不是陳文若攻下的揚州,生擒了吳宗達等人,而是他們引來的山東的劉軍,讓劉軍沿江西進,席捲整個江南。

負責鎮守南京城的幾位大佬,那是徹底的驚呆了,徹底的嚇怕了。

他們可是明白一樣事情,那就是江南這裡承平日久,武備荒廢,士兵就已經不再訓練了,再加上缺糧缺響,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擋如狼似虎的劉軍。

當劉軍的艦隊沿西進,炮擊各路城市,他們就驚恐萬分了,他們一方面馬上八百里加急,把這裡緊急的情況上報給朝廷,另外一方面則是詔令附近的湖廣行省等地的官兵,迅速的調回來入衛南京。

因為許多人都明白,劉軍這一次氣勢洶洶而來,就是衝著南京來的,只要南京一下,整個江南的局勢就變得崩壞了。

朝廷即使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北方所需要的大量的錢糧器物都是由他們這裡供應的,到了現在,各種災難的年代,戰爭的年代,依賴就更大了,誰知道他們知道這居然招來的劉軍的報復,這就令他驚恐萬分了。

南京城的權力是掌握在南京兵部尚書、鎮守武將徐國公,還有就是鎮守太監等人的手上,他們幾位自從聽說揚州之變以後,他們就一直的籌謀,然後調集一切能夠調動的部隊,駐守城中十三處城門和兩處水關。

有一句話叫做百年受養兵之苦,臨陣無一用之兵,說的就是他們這種情況了,朝廷每年在軍事方面的開支,可是非常的多,變成了極其繁重的負擔,但是當他們需要用兵打仗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沒有這麼多的兵。

南京城是世界上最為廣闊的城市,縱橫五六十里的範圍,其有十三座城門,兩座水關,即使是布上了十萬大軍,都不見得兵力充足,現在他們的兵力不過是數萬,而且還是老弱病殘為主,這麼多的軍隊,散落在這麼多的地方,根本就無法防守。

即使他們已經下達了緊急的召令,命令各地的軍兵趕緊的入衛,來支援這裡,但是卻響應的卻沒有多少,附近的州府聽說劉軍來了,江南發生了大變,許多人都是不敢輕易的出手,都是以守住自己的地盤為主。

更慘的是他們好不容易湊出了一支軍隊,準備去支援鎮江,支援鎮江防守的,結果遇到了劉軍派來的小股部隊,就被對方給擊潰了。

他們幾位大佬沒有辦法,只好關閉了城門,不許進,不許出,然後死守,他們認為鎮江兵力充足,固若金湯,至少可以守上半個月以上,有了半個月時間,他們就可以從容的準備,從各地調來更多的兵力,那時候就不會像現在如此的慌張,如此的捉襟見肘。

所以他們這些人就急急忙忙的召集所能召集的人馬,日夜的研究,該如何的防守南京,如何的對付敵人。

誰知道在這時傳來了嚇死人的訊息,那就是劉軍在數百里的長江範圍內,開始全面的渡江,強渡長江,並東攻鎮江,西攻安慶,準備圍攻南京城,而鎮江方面則打得異常的慘烈,對方求救的文書,那是一日十次,有如雪片一般飛向南京,形勢是危急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