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布令人獻上熱茶,劉布他道:“孫公遠道而來,一路舟車勞頓,你且休息幾天,去東三府各地瞧瞧,瞧瞧是我們劉家治理山東,比之朝廷又是如何。”

孫傳庭他說道:“久聞劉青雲治理登萊,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正要見識。”

像孫傳庭這種人,並不是單純的功名利祿就可以打動他,要想他徹底的為他們賣命,就得讓自己心服口服。

劉布他說道:“久聞孫公道德文章,十分出眾,今日慶之正要請教一二。”

孫傳庭他說道:“但說無妨。”他的身份確實可以教人,他可是堂堂進士出身,文才也都非常出眾,廣為人知,還出有詩集《白谷集》六卷、《鑑勞錄》一卷,劉布卻不以文章而聞名,雖然做過一兩首好詩,但是久無佳作問世,泯然眾人矣。

劉布他道:“孔曰:人之初、性本善,荀曰:人性本惡,皆是聖賢之言,這人性本惡還是本善?”

劉布這麼一問,倒是出乎孫傳庭的意料之外,他以為對方會請教一些道德文章方面的事,誰知道他問的確實如此簡單,而且又如此扯皮的問題。

這件事在儒學派裡面都沒有結論,更不用說他孫傳庭就可以做出結論了,即使他做出了結論,別人也會認為,你何德何能,竟敢推翻聖賢之說?

孫傳庭他只好道:”人性惡還是善,還是看你所站的立場所做的事情。”

劉布就知道這是沒法扯的,接著他又問:“壞人成佛,只需放下屠刀。好人成佛,要經八十一難!浪子上岸只需回頭,為什麼好人總是吃虧,壞人總是佔便宜,長此以往,又有誰會教人做好?”

劉布這麼疑問,其實是觸動到孫傳庭大的心底,也正是為此事而痛苦而煩惱,為什麼忠君愛國,卻落得過家破人亡的結局,溫體仁禍國殃民,卻高高在上,穩坐首輔之位,他該向誰訴苦,去該向誰哭去?

孫傳庭他苦笑的說道:“劉帥今天那是有備而來?”

劉佈道:“只是隨便問問而已,今天經歷的一些事,對這方面深有感觸。”

孫傳庭他只好說道:“朝廷對某不仁,某卻不可以對朝廷無義,某是不會領兵去攻打朝廷。”

劉佈道:“正該如此,如果孫公你主動說要領兵去攻打朝廷,某反而不相信,還會看輕孫公的為人,正所謂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樣的人,誰會欣賞?”

劉布這麼一說,倒是令孫傳庭他頗為欣慰,他就怕劉布派他去跟朝廷交戰,這就令他為難了,他反出朝廷是為了活命,但是要跟朝廷大戰連場,他又做不到,但是同時他又擔心,不去打朝廷,又該放往何處?

正當孫傳庭他為此是惶恐不安的時候,劉布倒是拿手中的指揮棒往遼南方向一指,他道:“孫公有沒有興趣去遼南玩一玩。”

孫傳庭聽到了這一句話,大為歡喜,讓他打朝廷的官兵,他是放不下這面子的,他雖然已經是從賊了,並不代表他就可以如此的調轉槍頭來對付朝廷,畢竟朝廷是他一直所效忠的,但是如果讓他去到遼南那一塊地方,跟建奴交戰,可就對著他胃口了。

要知道孫傳庭他一直就想出去打建奴,可惜就是沒有機會,他之所以能夠硬扛著皇帝的聖旨,死活不肯抽調兵力去對付流寇,並不是他怕了建奴,而是他真的很想滅掉了建奴。

自從建奴在萬曆年間以七大恨起兵之後,就成為了大明的心腹之患,每一個大明計程車大夫都有一種責任,就是要為大明朝廷滅了這一個亂臣賊子。

但是他們沒有滅掉這一個亂臣賊子,反而讓他迅速的做大了,佔領了整個遼鎮,成為了大明的心腹大患。

每一個大明的官員和士大夫都有一種豪情壯志,那就是要為大明皇帝滅掉了建奴,收復失地。

孫傳庭硬扛著皇帝的聖旨,死活不肯前去,就是為了消滅了流寇以後,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去打建奴。

孫傳庭他有了決定和想法,那就是在滅掉了流寇以後,他將毫無顧忌的出關去,請纓滅建奴,為大明帝國收復失地,一洗以往的恥辱。

沒想到事情完全失去了它的控制,在他的想法裡面,他為大明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即使他跟皇帝之間偶然有所衝突,但是這種不愉快很快就會揭過去,誰知道朝中有奸臣作祟,居然把他置於萬劫不復之地。

當他身處獄中之時,只怕今生今世,也都沒有機會去打建奴了,誰知道這麼快就來了,孫傳庭他說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