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仁的名聲在朝野都是非常的不好,在朝廷而言,他也就是一個庸碌無為的人,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日沒有周延儒的力薦,他肯定不能入閣,但是他入閣以後卻是一腳把周延儒給踢了出去,自己坐上了首輔的位置。

這也就延續了萬曆後期以來一貫的政治作風,那就是首輔都是從次輔升上去的,也就意味著這次輔把首輔給擠走了才坐穩的。

所以歷任首輔他坐穩這位置以後,首先要做的,不是怎麼協助皇帝匡扶天下,而是首先要把自己身邊這一位次輔給收拾了,把它給幹掉了,否則的話很容易自己就出事,這也令大明高層的黨章爭更加的激烈。

而溫體仁他更是黨爭黨斗的高手,如果讓他處理軍國大事,他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東西來,也都平息不了朝廷各部的黨爭,但是如果論起玩弄陰謀詭計,他就是行家裡手,特別的在行,特別的出色。

自從他升任首輔以後,民間也都風不調,雨不順,不是大早就是大澇,就沒有好日子過,所以老百姓給它起了一個外號叫做發瘟首輔。

要知道像當年萬曆年間初期的那些首輔,他們都是朝中群臣之首,領導群臣,一呼百應,但是像是溫體仁他絕對沒有這種威風和氣魄,他的影響力僅限於內閣,即使到了朝廷,六部尚書、都察院、大理寺都能跟他對著幹。

這一次他提出了讓大夥募捐這一個方法,確實是目前可行的一種方法,但是當官的可就是把他給恨死了,你向誰伸手也不應該向大家當官的伸手,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還有令大家痛恨的就是,你在皇帝那裡出了這一條主意,花帽子你戴了,卻要大家拿出白花花的銀子,誰人不恨?

大明皇朝窮到了向大臣募捐的地步,如果沒有到了山窮水盡,皇帝不會這麼幹的,他倒是想攤派,可惜受到了山東方面強硬的反對,引發了劉賊之亂,連運河都被封鎖了,令朝廷的財政更加的困難。

可以想象的就是,朝廷這些年就是依靠攤派支撐的遼響和練響,如果沒有了攤派,都不知道從哪裡弄來這麼多軍餉填補這兩個巨大的窟窿。

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既然劉家強勢反對攤派,並且獲得了不錯的結果,相信其他省份的總督巡撫或者是地方豪強,也會有一樣學一樣,朝廷要在收攤派,這可就難了。

可以這麼說,劉家封鎖了運河,就令朝廷的財政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都一下子把他們逼到了牆角。

這樣子的局面,不是他們能夠支撐得下去的,所以只能夠想盡一切辦法。

現在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的對山東用兵,滅了劉家,抄了劉家的錢,奪回運河,恢復漕運,這就可以解決眼前的危機。

但是朝廷有一個更迫切的危機,那就是本來準備好十多萬軍隊,準備大舉南下,找劉家的麻煩,但是他們準備好的這一支軍隊,卻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響,沒辦法讓他們出發。

有句話叫做皇帝不差餓兵,這指的是皇家體面,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體面不體面的問題了,而是你不可能讓人空著肚子,光著屁股去打仗吧?

士兵吃不飽就沒有力氣打仗,並且現在天氣越來越冷,都快要下雪了,士兵們還穿著單衣,他們也都必須足夠的棉衣和禦寒的東西,才可以讓這士兵出發,否則他們抵達山東以後,估計也都是下雪之時了,不用劉家軍出手,他們自己就完蛋了,就凍死餓死了。

所以溫體仁他這一種方法跟皇帝是不謀而合的。

崇禎皇帝他是一個實心眼的人,朝廷有困難的時候,他就一直撥發內帑裡面的錢來應急,但是朝廷就是沒有富裕的時候,最終他填坑填坑把自己也都搭進去了。

要知道當年的萬曆皇帝,可是十分的精明,他可是把內帑和國庫分的清楚的不得了,他自己派人去各地收稅,所得全部放進自己的腰包,至於國庫沒錢,那是你們的事,那是你們沒本事,國庫沒有錢,戶部尚書窮的發瘋,窮的上吊,窮的要死,那是你的事,不關我的事,你們自己搞好就行了,搞不好你就不要當這個官。

滿朝文武百官,罵皇帝刻薄,罵皇帝小氣,這又如何?錢在我手上?我不給你們,還能把我怎麼樣?反正萬曆皇帝他可是一個厲害角色,你們這些當官的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

到了後面的崇禎皇帝,他倒好,看見朝廷沒錢,自己手上有,就馬上拿出來,結果這口子一開,就變成朝廷沒事就上內帑伸手,結果只得把內帑給拉下水來,大家一起沒錢。

到了今天沒錢了,崇禎皇帝他才知道什麼字叫做一文錢難死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