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流寇終於撤退了,這對於大明朝廷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利好,值得人歡欣鼓舞的訊息。

現在的大明,日落西山,危機重重,最嚴重的危機當然就是建奴大舉入塞,圍攻京城,但是當建奴退了以後,就是朝廷要重點收拾山東劉家的時候了。

山東的劉賊,居然趁朝廷有難的時候,佔領了山東,切斷了運河,這可是給朝廷以致命的打擊。

這運河被切斷了,對大明朝廷有多大的影響?其影響是致命的?

許多人都認為建奴退了,北方的形勢就會好轉,米價就會下降,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那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即使建奴退了,大明北方依舊是米價不降,這主要就是南方的漕糧根本就沒有辦法運過來。

如果是往年,建奴退了以後,朝廷就會組織大量的船隊,把大量的糧食往北方輸送,彌補地方的損失,但是現在,根本就沒有辦法實行這一招,因為劉家軍已經封鎖了運河,所有透過運河的糧食,都被他們沒收了,他們都是富得流油,肚滿腸肥,而朝廷就得勒緊褲腰帶來過日子。

這種情形是不可能長久的,朝廷也都沒有辦法忍受,朝廷難受到什麼地步,那就是等建奴撤退了以後,他們就命令由關寧軍負責尾隨,一路監視,他們只要建奴退出了長城,馬上就把這缺口給堵上,然後在這裡嚴防死守,再也不允許敵人從這裡鑽進來了。

而騰出手來的洪承疇大軍和盧象升大軍就馬上南下,他們的任務是負責進入山東,剿滅劉賊,即使沒有辦法乾死劉家軍,也得奪回西三府,奪回運河的控制權,如果運河控制在劉家的手中,朝廷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命脈控制在敵人手上一樣,沒有一分是自由的。

面對著如此災難性的後果,朝廷是無法忍受的,所以即使是再清高和在沒有眼光的人,都明白一點,那就是必須把劉家軍給滅了,否則讓它盤踞在山東,就會令大明走向滅亡。

皇太極就是因為知道朝廷視劉家軍為眼中釘,只要他們撤出去,雙方馬上就會開打,所以他非常果斷的,馬上令他的部隊,在獲得足夠的好處以後,迅速地出關,把戰場讓給朝廷和劉家軍,讓他們自己人殺自己人。

所以他們一路撤出塞外的時候,關寧鐵騎在後面尾隨,還有人提出建議,乾脆就設下埋伏,把這一支給他們帶來無數麻煩的部隊一舉滅了。

但是皇太極他拒絕了,他說道:“我們這一次入塞,已經撈盡了好處,也達到了事先的計劃,所以我們可以高高興興的回去享受我們的戰利品,準備過年了,而關寧鐵騎,還是讓他去對付劉賊吧,讓明人自己人殺自己人,更加的有效率。”

所以負責監視皇太極大軍出塞的關林鐵騎,他們是小心翼翼,萬分警惕,就怕他們所盯著的這一頭惡狼會猛然撲回來,給他們一口,其實他們是多慮了,皇太極很想告訴關寧軍,你們就放心好了,咱們不會來打你的。

但是他知道即使他是這麼說,對方也都不可能相信,所以只好作罷,只好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

建奴撤出了長城以後,洪承疇和盧象升的大軍迅速的抵達北京城下,他們倒是想進入京城之中休整,因為他們也都趕了一個多月的路,這一個月中也都是跟建奴進行緊張的對峙,許多士兵甚至沒有好好的吃過一頓飯,睡過一次覺,如果能夠進入京城,好好的休整,這對他們恢復十分有利。

但是他們要進入城中的要求,被朝廷拒絕了,他們認為這十幾萬兵進城,會給京城的治安帶來巨大的麻煩,而且京城也都沒有這麼多糧食和軍響招呼這些人。

洪承疇和盧象升等千里迢迢趕來勤王救駕,在路上還跟建奴幹了幾架,現在終於抵達了京城,趕走了建奴,他們很多人都想,這一次勤王救駕,立了功,朝廷非得好好賞他們一頓不可。

朝廷確實是賞了,比如說這一次再怎麼說,也是把建奴給趕走了,像洪承疇等千里迢迢,率領軍隊來,總不能讓他們空著手回。

所以皇帝就給他一襲坐蟒袍,加太子少保的銜,蔭一子錦衣衛千戶,而宣大總督盧象升也都獲得了封賞,賜坐蟒袍一襲,蔭一子為錦衣為千戶,就是這些軍官,也都一一的獲得了封賞。

但是他們所希望的大批糧草和響銀,確實沒有,朝廷除了給他們的軍官封了一些官,銀子糧草一點都沒有。

說白了,就是他們這一支大軍千里迢迢,勤王救駕,皇帝只是給他們領頭的軍官封了官,反正這樣子又不花錢,至於他們想要糧草,要響銀,確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