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雙方難處(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布這一次乘坐著他們劉家的艦隊,沿著海岸北上,抵達浮山所劉家專用碼頭,這裡就是後世的青島,但是目前還沒有全面開發,只是作為劉氏家族的私人碼頭而存在,他們透過這裡,把貨物運往海外各地去,大做海外貿易,賺了許多的錢。
大明是有禁海政策的,而且大明的水師也都嚴厲的執這一條政策,有誰人敢把貨物拉到海外去或者是走私,肯定會受到嚴懲。
但是這些水師將領和兵力對於劉家的勢力來說,就相當於一個笑話,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辦法。
劉家就是當地的巡撫,當地最大的官員,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他想要走私,誰人敢管?更重要的是劉家在走私的時候,也分成了許多份,所有參與的人或者勢力,都給了不少的錢糧。
這種好處均分,利益均分的做法,是獲得所有人的支援與讚美的,因為你不可能連劉家給的錢都不要,如果劉家如此的知情識趣,給你們送來了金銀財寶和錢糧你都不要,非要跟他們作對,那他們送上來的可就是刀子了。
劉福氣就是這一帶的主持人,他可是擁有極強能力的一個人,笑眯眯的,一團和氣,非常的厲害,把浮山這裡一帶經營得像鐵桶一樣。
現任的即墨知縣宋獻策就是劉家一手提拔出來的人,簡直就相當門人一樣,因為劉家大量資金的注入,令浮山這裡發展的非常的快。
這裡的發展就與傳統的發展方式不同,大明傳統的發展方式,都是在水陸交通要地建立一座城市,然後把百姓遷移過去,然後逐步發展。
但是浮山這裡他首先就是因海洋貿易而興旺起來,首先就是在海邊建立碼頭,然後建立各種倉庫,辦事處,他是一個因走私和碼頭而逐漸興起來的新興城市。
劉布他想直接的就把這座城市叫做青島,但是卻是被他父親所拒絕了,當地確實有人把這一帶稱為青島之說。
青島這個名稱,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景泰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萬曆七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即墨縣誌》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瞭解青島的人。儘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
這裡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在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
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宮,也已在這裡存在了一百多年。
據當地《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莊,聚族而居,二百餘載。
這就是說,在天后宮還沒修建的六十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浮山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只是到了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出去,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呼上莊;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莊,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莊。
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后宮,自從胡姓族人從雲南來了,他們除以青島灣裡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之後,他們可樵可漁,在這裡建了一座媽祖廟,這就是天后宮,到了天后宮建成的成化二年(1467年),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之為青島口。
等有了這麼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之後,原先的青島就被俗呼為小青島了。
劉遠橋不同意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這裡的本地土著,跟外來的人是尿不到一個壺裡去的,對於這些人所稱的青島,所命名的地方,都有些不以為然,還是喜歡把這裡稱為浮山。
名字改不改這無所謂,浮山發展的非常快,浮山這裡的發展,那可是發展得非常快,能用一日千里而稱,這裡除了沒有官府以外,其他的城市該有的東西都擁有了,就是像一座城市進行發展。
劉布他從小青島登陸,在媽祖廟進行了祭拜,然後再回浮山老宅,劉遠橋他辦公的地方是在登州那一邊,但是這裡距離登州也不過是100多公里,朝發夕至,在有事的時候他也經常回來。
他們父子已經有了大半年的時間不曾相見,此刻相見,雙方都進步非常大。
久別重逢,自有一番歡喜之情,見到了父親,劉布生出一種孺慕之情,放快步上前,跪了下來,磕了三個響頭,說道:“拜見父親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