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布以後的時代,其實也在用盔甲,只是那時候的盔甲變成了防彈衣而已。

在未來的二百多年以內,士兵們作戰還是需要盔甲的,沒有盔甲還是心裡沒有保障的,但是當火繩槍技術完全的普及,所有人打仗都是使用火繩槍之時,盔甲就正式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他們目前還是剛需。

至於刀槍弓箭這一類劉布他反而不怎麼重視的,因為這些本來他們自己就有製作能力,所以他就專門成立了兩個部門,一個是打造火槍的,一個是打造盔甲的。

這時候的打仗的兵,如果人手一副盔甲是可以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的,是一支部隊戰鬥力和成色的體現之一。

如此一來,劉布他還是相當的滿意的,他雖然說沒有招來了想象中的數百名工匠,但是招來的都是大師傅級別、總工程師級別,這些人可以教一些徒弟和一些學徒,然後幫他成立一家工廠,專門製造武器。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劉布這一點他是十分認同的,如果自己的軍隊連武器裝備不好,還能指望他們打仗嗎?

就連後世的解放軍也有四大總部,其中就有一個總裝備部,負責為軍隊裡面打造和準備武器的。

所以劉布他也有計劃,準備成立自己的總裝備部,負責為他的軍隊製造購買武器。

養一支軍隊是一個龐大而又系統的工程,並不是說招來了一千多個人就可以成事的。

這一千個人首先要的就是吃和喝,要確保他們吃吃好喝好穿好。

一千多個人要吃好喝好,他們的肉食量供應就很大,所以說在浮山那裡有有很多農場專門為他們養雞養鴨養豬,這又間接的養活了不少的人。

正所謂衣食住行,衣還在食住行之上,就是說人跟禽獸是有分別的人,必須要穿衣服才能出去,所以說他們還必須建立自己的軍服工廠才行,這些衣服也是需要製作的,所以他成立一個製衣廠那就十分的有必要了。

這裡這時代沒有什麼之縫紉機之類的東西,所有的衣服都是婦女們用用她們的雙手,在一針一線地縫出來。

劉布他知道他有一千多名的家丁,這些家丁都是要穿衣服的,這樣的訂單量並不是某一個家庭可以吃下來的,所以他決定自己的成立了一個製衣廠,請附近的會做會做針線的婦女們來為他製作軍服等各種物資用品。

所以說光是要維持他的這一支軍隊,他就需要開沒的幾個工廠來滿足於他們的需求。

所以說養兵是一個極其耗錢的活計,他們為了養著一千多名家丁兵,光是負責為他們執行後勤補給的,就有上千人之多。

劉布他們對於自己訓練出來的一千名家丁非常的滿意,這極大的提高了他們劉家的力量,如果時機成熟和條件允許的話,他們還會召集更多的人成立更多的家丁,以保護他們的權益,這就意味著後勤的需求進一步的加大。

所以劉布他現在那是未雨綢繆,準備好他的後勤供應,就怕在準備擴招軍隊時,他人都招來了卻沒有武器,那也不是個辦法。

劉布對於太平軍的裝備,他是有自己的規劃,他們一開始做草臺班子的時候,肯定是用長槍長刀這種冷兵器式的武器。

但是他們發展壯大以後,必須向火器方向來發展的,火器才是未來的發展所向。

雖然說建奴憑藉著他們的騎射優勢滅了明朝,奪取了天下,他們認為騎射才是天下無敵的,但是這這只是一個誤解而已。

建奴軍隊在東亞大陸之上橫行霸道,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跟真正的歐洲的火槍部隊交過手,如果他們真正交過手的話,就不會這麼想了。

而且劉布他成立自己的火器部隊,也肯定不會像朝廷的火器部隊那麼坑爹,劉布他們知道建奴部隊的戰鬥能力,其實已經是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時期,他們的冷兵器作戰能力真正強悍,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巔峰時代。

如果現在的太平軍跟他們拼,估計是兩敗俱傷的局面,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但是如果他們大規模的使用火器和武器的話,那就不同了。

太平軍不可能像建奴一樣可以招募到十幾萬驍勇善戰的戰士,但是他卻可以招到十幾萬能打仗計程車兵,如果在使用火槍以後,士兵個人的武力值倒是其次了,所以劉布他現在才會決定還是讓部隊往火器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