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草若有所思的點頭。

劉伯在歷史上不怎麼出名,但他是劉邦的大兄,屬於是嫡長子。幹起活來兢兢業業,屬於踏實本分的老實人,還花錢供劉邦讀書研習律令。劉邦成天遊手好閒的不幹農活,隔三差五就來劉伯家裡頭蹭飯,劉伯也從未有怨言。

後來劉伯去世,劉邦一如往昔來蹭飯,劉伯妻子對此非常厭煩。有次劉邦帶人來蹭飯,她就不停的颳著鍋底,假裝飯已吃完。客人走後,劉邦偷偷摸摸跑廚房一瞧,就看到鍋裡還有飯,因此怨恨其大嫂。

劉伯屬於是英年早逝的型別,也沒記載他是怎麼死的。只不過劉邦一直念著這份舊情,後來他乾死項羽後,立馬就追封劉伯為武哀侯。等他稱帝后,又追尊劉伯為武哀王。

但是,劉伯兒子劉信卻沒有任何爵位。當時劉老太公就找劉邦問話,說是一家子都有爵位,怎麼你大哥兒子沒爵位呢?劉邦對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

後來劉邦也拗不過,就封劉信為羹頡侯,羹頡之意為用勺子刮鍋底。說是侯爵,其實更多的是戲虐。

望著面前憨厚的劉伯,卓草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一不留神把劉邦大哥給救了。當時他也只是懷疑,現在聽劉伯這麼說後已是確信。

“汝在此多久了?”

“已有三年。”

“三年?那沛縣現在如何,你也不清楚?”

“這……怎麼了?”

“沒有,就隨口問問而已。”

他會對這段歷史瞭解的這麼清楚,還真多虧了他的大學舍友。當時有個是項羽的支持者,有個則支援劉邦。

這倆打個遊戲都能吵起來,隔三差五都會來場激情的辯論。各種引經據典,爭論不休。支援劉邦的就說劉邦是農民階層起義,代表的是正義之師。另外個人就說劉邦有姓有氏還能讀書,根本就不算農民。

耳濡目染下,卓草自然也就知道了。

“汝是不是有位胞弟名為劉季?”

“都尉怎的知曉?”

“有所耳聞而已。”卓草淡淡一笑,“我也認識個沛縣的人,乃是出自呂氏。其翁精通相術,告訴我說是沛縣人傑地靈,有諸多能人異士。正巧汝出自沛縣,就想問問。”

“原來是這樣……”劉伯面露尷尬,苦笑道:“吾四弟的確名為劉季。”

這時期家族排行講究個伯仲叔季,伯為老大,季為老四或是老么。有很多人都稱劉邦為劉老三,覺得劉邦在家排行老三,實際上是對也不對。

劉邦有兩位兄長,還有位姐姐,只不過他姐姐早早嫁出去因病去世。劉邦稱帝后,還追封她為宣夫人,後來又追尊為昭哀後。所以說他老三也行,說老四也沒毛病。

望著卓草,劉伯面露難色。

他四弟素來是遊手好閒,也不耕作。他們父親也經常訓斥劉季,說他不如自己的兄長會經營。別的本事沒有,最喜歡結交各種江湖遊俠豪桀。還經常帶著些狐朋狗友回家蹭飯,有時候還會惹事。

“卓君,莫非吾弟闖了禍?若是真的犯事,吾願意削去爵位為他贖罪!”

“這倒沒有,只是應該也快了。”

“額?”

“咳咳,我就隨便說說。”

“莫非是張耳的事?”劉伯顯得很慌亂,連忙道:“吾弟早些年的確是張耳的門客,還曾與之有些交情。但是自秦滅魏後,張耳成為通緝犯,吾弟便再也未曾見過他。前些年吾弟得人舉薦,順利透過考核,還當上了泗水亭亭長。吾弟雖說有些混賬,但絕不會違律犯惡!”

“……”

卓草略顯尷尬。

他這就隨便說兩句,劉伯就全交代了?

很顯然,劉伯低估了他弟弟。

劉邦志向可不是當個區區亭長,去年送服役的人去咸陽,正巧看到秦始皇出行。於是乎,他就來了這麼一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汝在此三年,怎會知曉?”

韓信忍不住嗤笑開口。關於張耳的事他倒是有所耳聞,這傢伙可是出了名的反賊。張耳原本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乃是魏之名士,與陳餘為刎頸之交。後來魏國覆滅後,秦始皇懸賞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餘。他當時看到皇榜,還曾想過抓住他們換錢來著。

可惜,他沒這運氣。

“我……我……”

劉伯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