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懞,你覺得他講的如何?”

“不知所云。”

“李公呢?”

“浪費光陰。”李斯更是乾脆,淡漠道:“講這些爵位又有何用?指望他們能封君封侯不成?”

“哈哈!”

秦始皇笑著點了點頭。

他也是這麼認為的。

給胡亥講,那是因為他是秦國公子!

這票黔首之子,還指望能拜相封侯不成?

還是洗洗睡吧!

……

“周朝爵位,是實打實的貴族。因為他們相當於就是一國之君,有封地有軍隊。治下所有子民,全都得聽命於他們。哪怕是小小的子爵,那都有著稱霸的可能。比如說那楚國,開始就只是子爵。那時候的爵位,那可是能代代相傳的。就算現在的徹侯,那也沒法和當時比。”

秦國現在是行郡縣制,只有徹侯擁有封邑。就算是封邑,那也只是享受食邑,而沒有治理權。相當於畫個地方,然後讓徹侯回去養老。治理方面,依舊是由秦始皇任命的郡守縣令這些負責。

“那現在為何不實行了呢?”

“若實行,便是國中有國。昔日分封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此為安寧之術也!”

“善!”

李斯忍不住點頭讚許。當初前丞相王綰便提出要分封,然後被還是廷尉他的給駁斥了。還好,秦始皇是選擇採納他的意見,方有今日秦國之安定。

“再往後說,也正是因為周朝分封制的緣故,導致各個諸侯逐步變強,周天子的威嚴則是不斷降低。到後期,楚國更是敢暨越成王。先祖昭王乾脆被奉為西帝,而齊國則是東帝。”

稚生們紛紛點頭。

“再回到問題上,侯爵與君爵孰大孰小?且說趙國,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自己就是侯,他如何給麾下封侯?所以,當時只能封君。”

“秦有今日之強,商君功不可沒。孝公二十二年,商君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有商於十五邑為封地。所以商君便以商為氏,不再以衛為氏。而商君既是君,同時也是侯。”

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有氏的,那都是祖上曾闊綽過的。

“再到後期,禮樂崩壞。各路諸侯紛紛暨越稱王,這時候封君封侯的便多了起來。各國公子諸多,分封臣子不服,於是開始封君。秦國也是如此,商君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所以便直接封君,不以軍功論。”

著名的戰國四大公子,都是封君的待遇。包括秦始皇的弟弟成蟜,那也是封的長安君。只不過後來這小子造反謀逆,然後人就沒了。

“先前封君那都是有封地的,可後來連封地都沒了。可有人知曉白起武安君之名,因何而來?”

“言能撫養軍士,戰必齲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卓彘站起身來,郎朗開口。別看他祖上是趙人,可他最欽佩的便是各國武將。包括白起武安君在內,更是他心中的殺神。死在他手上計程車卒,怕是得破百萬。

“沒錯,所以封君非宗室或大功勞者不可得。至於地位高低,只看自身能力如何。武安君未能封侯並非功勞不夠,只能說是功高震主。自古以來,武將封侯便是難上加難。”

就說和白起同時期的魏冉被封為穰侯,有穰

陶二邑為封地。范雎則是被封為應侯,有應城作為封地。

白起呢?他的封地呢?

對秦國來說白起功勞卓著,封徹侯是綽綽有餘。但對秦昭王而言,反而是范雎這位丞相功勞更大。

卓草記得後世有武安鎮來著,專門還問過蘇荷。按蘇荷的說法,白起壓根就沒封地,他的爵位稱號是他的功勞,不是封地名。要真有封地,白起也不會在最後被貶為士伍,遷之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