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封的能力一般,否則他也不會在西周初年那麼多的歷史事件中淪為背景板了。無論是武王伐紂還是三監之亂,姬封的存在感都極其微弱,給人以一種他是武王和周公跟屁蟲的感覺。

當然,跟屁蟲當多了,也是會從自己跟隨的物件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的。就好像現在,在選擇姬周天子的關鍵時刻,姬封選擇了聽取齊侯呂伋的意見。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有什麼啊?不就是聽從別人的意見嗎?這誰不會啊?

欸,聽取意見確實是人人都會,但是聽取誰的意見,卻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在申侯另立天王,並且以下犯上弒殺天子的大背景之下,姜姓諸侯在姬周的身份其實是非常敏感的。畢竟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一場姬姜兩姓之間的戰爭。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場戰爭的起因其實是姬姓天子撕毀與姜姓諸侯的盟約,立與其他異姓生的孩子為太子。在這種情況下,場內的姜姓諸侯難免會生出其他的想法。

比如說……姬姜聯盟是否會就此瓦解,自己以後是不是會被排除在姬周體系之外等等。

而這個時候,姬封選擇聽取齊侯的意見,決定由他來選擇新任的天子人選,這就顯得很高明瞭。

因為這是在向姜姓諸侯們釋放一種善意,一種咱們還能繼續合作,共同發展的善意。

至於自己這麼做會不會引來其他姬姓諸侯不滿什麼的,姬封表示,這有什麼好不滿的?雖然最終做決定的人是齊侯,但是給出選項的可是自己啊!

只要這些選項都符合姬姓諸侯的利益,這不就沒有問題了嗎?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姬封這邊給出的三個選項都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無論齊侯怎麼選,新任天子都是姬家人,自然也就侵犯不到姬姓諸侯們的利益了。

而另一邊,作為跟隨了姜太公多年的長子,齊侯呂伋在聽到姬封的話之後立馬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而後沒有任何的猶豫,就說出了由嫡子繼位的話。

原因很簡單,周武王姬發的王后是自己的妹妹,他的嫡長子,自然就是自己的外甥!

立自己的外甥當天子,這對自己來說自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傻子才不這麼幹呢!

就這樣,在衛君和齊侯的默契之下,新任姬周天子的人選正式確定,那便是被冊封到唐國的周武王姬發的嫡次子,姬虞。

對了,這裡提一嘴,唐叔虞所在的唐國,就是後世晉國的前身。他死後他兒子將國家遷徙到了晉水旁邊,正式改名為晉國。

而在這個時空,晉國則是徹底失去了出現的可能。

天子人選已經確定,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舉行登基大典。由於此時的鎬京城已經徹底被錘爛了的緣故,因此諸侯們提議將姬周的國都遷徙到成周去,讓唐叔虞在那裡繼位。

對此,姬封一開始其實是不同意的。畢竟關中乃是姬周的龍興之地,而且文武王、周公太公的墳墓都埋在這裡,如果就這麼放棄了的話,未免太可惜了些。

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時姬周建立還不是很久,周族人在成周地區繁衍得還不是很多。如果就這麼將大本營給放棄了的話,那麼勢必會出現天子無法彈壓治下征服的商族人,進而不得不向他們讓步權力的情況,這對新生的姬周王朝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姬封對於東遷王都是持反對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