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井田制(第2/2頁)
章節報錯
“接下來,便有請王叔規劃耕地範圍了。”
“王上放心,此事便交給臣了。”
子旬對著商離行了個禮,而後轉身面對著這片區域道:
“臣剛剛簡單估量了一下,此處大致可以開墾出一千畝左右的田地。若以井田論的話,那便是八百畝的私田,以及一百畝的公田……”
“且……且慢!”
這時,一旁的商離察覺到了不對勁,打斷子旬的話道:
“王叔說的是……井田?”
“是啊,怎麼,王上有什麼疑問嗎?”
子旬被商離的話問得莫名其妙,當即一臉疑惑地看著商離道。
還有什麼疑問嗎?疑問大了去了好嗎!?
聽到這話,商離忍不住在心中嘶吼道。
這尼瑪都什麼時代了,你還擱這玩井田制呢?你咋不讓老子玩禪讓呢?
誒?等等,現在是西周初年?哦,那沒事了……才怪咧!
身為歷史系研究所,商離自然知道井田制這種奇葩制度。
所謂的井田制,簡單說就是將一塊地分成九塊,宛如九宮格一般。其中周圍八塊屬於私田,而中間那塊則屬於公田。
當然,說是私田,實際上這些田並不屬於農民,而是屬於領主的。從本質上來說,農民其實是租領主的田去種,也就是後世常說的佃戶。
而與佃戶不同的則是,這個年代的農民是不需要交佃租的,取而代之的則是農民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幫領主將九宮格中間的那塊公田耕種掉。
等糧食成熟之後,周圍那八塊私田的產出完全屬於農民,而中間那塊公田的產出則完全屬於領主。
說白了,這種制度完全就是在原始社會“財產歸公”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原始時期人們並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一切財富都屬於集體,人們每天都付出勞動,為部落賺取食物,進而獲得分享食物的權力。
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部落中那些更加具有力量,亦或者是更加具有智慧的人逐漸脫穎而出,成為了身份更高的人。這些人不需要勞動,就有權分享部落的財富,吃到其他人打獵獲得的食物。
再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逐漸掌握了農耕的技巧,因此也獲得了更多的食物。在這個時候,那些身份更高的貴族也就跟著吃起了糧食——當然,打獵獲得的肉類他們也是有權分享的。
不過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財產私有制逐漸被人們接受。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身份更高的人自然就吃不到大鍋飯了。不過能夠獲得那種身份的人也大多不是庸才,在權衡利弊之後,他們最終搞出了井田制這種制度,讓其他人幫他們耕地。
之所以會是井田制而不是直接搞出稅收制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原始習慣的遺留。畢竟以前不論是打獵還是農耕,本質上都是底層用勞動去供養上層。貴族們搞出井田讓底層幫自己耕地大家都能接受,你要是直接索取人家的私人財物,底層可能就沒有那麼好說話了。
至於什麼由於人才不足,行政效率有限,無法有效收稅什麼的都是次要的。上古時代一個國家攏共也就一千多號人,下面再分一些貴族,每個貴族管理的平民也就那麼幾個。就算自己親自上去收,也不至於收不明白。真正讓井田制存活下去的,主要還是上古習慣的遺留。